可可托海:在“紅色家底”中讀懂“紅色基因”

發佈時間:2021-05-31 10:48:03丨來源:新疆日報丨作者:高方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在這裡待得越久,看得越多,你就越會感到“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涵蓋了可可托海的過去,也激勵和延續著它的未來。

到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可可托海的人,除了會沉醉於額爾齊斯大峽谷裏的奇峰秀水、可可蘇裏湖的旖旎風光外,對那裏印象至深的,還是三號礦脈、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阿依果孜礦洞、伊雷木湖水電站等承載著可可托海紅色記憶的特殊景點。

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N次,只要站在三號礦脈邊沿向下俯視,心裏就會有種難言的震顫。因為你會不斷提醒自己:這個大坑不是隕石撞地球的瞬間産物,而是人用馬拉肩扛和笨重的挖土機生生刨出來的。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採掘,三號礦脈由原先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巒,變成了現在深143米、長250米、寬240米的“世紀大坑”。

它為國分憂的輝煌歷史沉埋多年後才公之於眾。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有相當一部分材料來自三號礦脈。可以説我國的核工業和航太夢,以及尖端科技“大國利器”的誕生背後,都有三號礦脈默默的承載和托舉。它是一枚永不褪色的勳章,見證了共和國建設者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過往。

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裏,“額爾齊斯石”、綠柱石、海藍寶石、鋰輝石、紫水晶、芙蓉石、石榴石等礦石寶藏讓人大開眼界,而這裡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訴説的人物和故事,是可可托海另一筆無聲的精神財富。

原可可托海礦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安桂槐在可可托海家喻戶曉,在可可托海鎮幾乎每個人都會講出一兩個有關他的故事。陳列館對他的事跡也做了充分和詳盡的展陳。1958年至1964年,他帶領全礦幹部工人勒緊褲腰帶,完成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巨任務。看著那些又笨又重的老皮箱、抵禦極寒天氣的舊棉衣,以及銹跡斑斑的寶石錘、測繪儀、起爆器等礦山老物件,總會讓人遙想當年的可可托海人“戰天鬥地”時的場景。英模墻上,一幅幅老照片講述著許許多多無名卻偉大的普通人的故事。

走進阿依果孜礦洞,氣溫陡然下降,即使在最炎熱的三伏天裏,也要穿棉大衣、羽絨服才能在洞里長時間走動。而當年的礦工們有時是在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每天躬著身子在這裡辛苦勞作一整天。如今,他們艱辛勞作的場面被塑成幾組雕塑放在洞內,供參觀者追憶。

隱藏地下136米深的可可托海水電站,需要乘坐電梯才能到達。這一世界水電建設項目史上的奇跡,是幾代可可托海人硬從大山裏“挖”出來的。當年水電站通行的隧道,長1.8公里,穿山而過,宛如時光隧道。那個年代機械匱乏,當年的建設者們打鑽、挖土、搬運全靠人力,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花崗岩山體上築起了一座壩,打通了一個洞,挖空了一座山。

水電站水輪機房最裏面的墻上,至今留有一行“熱烈祝賀今日發電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點整普通一兵賀電”的字跡,這是一位參與電站建設並見證電站發電的普通職工在54年前留下的,讓人仿佛回到了當年那激動人心、歡騰雀躍的時刻。今天,伴隨著水電站半個多世紀的平穩運作,依然有80後、90後選擇在這裡工作。

在可可托海鎮漫步,一不留神就會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築、老廠房、老木橋相遇。生活在這裡的老礦工和他們的後代們,也總呈現出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在這裡待得越久,看得越多,你就越會感到“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涵蓋了可可托海的過去,也激勵和延續著它的未來。

(作者: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