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小鎮小佘太的幸福生活:從一窮二白到安居樂業

發佈時間:2020-10-20 16:49:06丨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丨作者:王慧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碧空如洗、四面環山,山上傳來一陣陣“咩咩”聲,雪白的羊群猶如散落的珍珠將群山點綴得生機勃勃……

碧空如洗、四面環山,山上傳來一陣陣“咩咩”聲,雪白的羊群猶如散落的珍珠將群山點綴得生機勃勃……

村民放養的羊群與遠山草地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小佘太鎮政府供圖)

“我們這裡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由於缺水,家裏耕地的收成很少,度日都很難,如今村裏鼓勵家家戶戶搞養殖,一年下來,光是賣羊羔就能收入近萬元。加上平時在村裏的大棚裏打點零工,生活越來越好,吃喝都不愁了。”家住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大十份村的村民張建中告訴記者。

小佘太鎮大十份村村民張建中靠養羊過上了好日子

小佘太地處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東北邊陲,立地條件差,山多地少,自然氣候環境惡劣、十年九旱,交通相對閉塞,農牧業基礎設施薄弱,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2016年至2018年,經過“回頭看”和動態管理,小佘太鎮共識別貧困戶1081戶2236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佔50%。

延伸養殖業 探索致富經

“由於鎮裏自然條件的限制,有勞動能力的年輕壯勞力都出去務工了,村裏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要想發展必須要調整産業結構。”小佘太鎮鎮長陶海軍説,這裡産業結構單一,過去只能種植葵花、玉米,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發展。如何能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産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為當地黨委政府面臨的難題。

四面環山就是天然的養殖牧場,為了使貧困戶穩步脫貧,小佘太鎮依託鎮裏的主導産業——肉羊養殖,不斷加大特色種養殖業的培植力度。同時還拓寬養殖範圍,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模式,搞特禽養殖,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還激發的村民內生動力。

花菇大棚裏的工人正在採摘最後一批花菇

大媽們坐在暖陽下修剪花菇,嘮家常

小佘太鎮黨委書記鄭新勝告訴記者,2016年鎮裏新建規模化養殖場4處、特禽養殖場4處、養殖區2處、養殖場1處、新建活畜交易市場1處,配種站1處,為貧困戶配套建設標準化棚圈1250座、新建優質牧草種植基地2處,共3080畝,有效帶動了貧困戶的養殖規模。同時,鎮裏還建設“花菇”溫室大棚50棟,採菇、剪菇、晾曬等“細活”村裏年紀大的村民只要拿得動剪刀都可以幹。

小佘太鎮十七份村村民張素女看著自家養的羊膘肥體壯心裏樂開了花

剛從蘑菇大棚工作回來的張素女又拿起草料喂起了羊。她説:“2016年政府給我家5隻羊,第二年又給了3隻,如今我家已經50多只羊了,政府還幫助我老伴到附近企業打工。一年下來,家裏有十多萬元的收入,日子好了,以前欠下債也能還上了。政府幫助咱們奔小康,自己也要好好幹,將來把日子過好了,也想出去旅旅遊。”

節水灌溉促增收 移民新村日子紅

缺水是制約當地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讓農民增收,當地政府在烏松禿勒河兩岸大力實施滴灌項目。小佘太鎮鎮長陶海軍説:“過去種地全靠雨水,收成靠天。如今,我們在耕地裏實施滴灌技術,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所有水澆地實現滴灌全覆蓋,新發展水澆地面積達到10000畝,每人平均增加水澆地2畝。同時實施旱作農業技術水肥一體化推廣項目3400畝,實施了深松整地、膜下滴灌、新型肥料示範及可回收地膜應用推廣等,覆蓋貧困戶21戶40人。”

小佘太鎮的花菇大棚産業基地。小佘太鎮政府供圖

為了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容村貌,小佘太鎮2016年實施異地搬遷,2017年建成。同時在移民村附近開發現代農業産業,在大十份移民新村東側投資550萬元建成蘑菇産業園,在東五份移民新村附近建成現代肉驢養殖廠及活畜交易市場,讓貧困戶離地不離産,在享受舒適居住環境的同時,發展現代種養殖業,促進傳統農業升級換代,更加充分享受社會發展與政策支援帶來的紅利。

走進小佘太鎮大十份移民新村,記者看到,街道平整乾淨,家家戶戶房屋寬敞明亮。小佘太鎮黨委書記鄭新勝説:“大十份村現居住村民210戶,他們分別來自周邊四個村,建好的新村基礎設施齊全,村民居住比較集中,鄰居之間可以相互照顧。“

為了改變鎮裏“一窮二白”的窘況,小佘太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運用“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脫貧模式,通過新建3個移民新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徹底解決貧困戶安全住房問題。同時,立足區域實際,大力發展肉羊、肉驢、肉牛、花菇、旱地雜糧、特禽養殖等朝陽産業,帶動貧困戶發展富民産業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鎮的貧困戶全部脫貧。  

(作者:王慧,原標題:從一窮二白到安居樂業——邊陲小鎮小佘太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