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幸福“新生活”:曲麻萊縣跨區生態移民搬遷十五週年見聞

發佈時間:2020-08-01 21:09:45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陸廣濤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十五年前他們放下手中的牧鞭,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以“生態移民”的身份在城市紮下根。

7月1日這天,15歲的日江才仁比往常起得早了一些,臉上寫滿興奮的他,在迎來自己生日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所在的移民社區——曲麻萊縣駐格爾木市黃河源崑崙社區生態移民搬遷的十五年。

作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唯一跨地區的移民搬遷安置點,黃河源崑崙社區佔地64公頃,現有院落式住戶528戶,小區樓房安置534戶,總計1062戶、5000多人。記者在社區內看到,藏式的居民樓錯落有致,門前所挂的五星紅旗隨風吹拂,頓時讓社區有一種溫馨的感覺。

這裡的大多數居民都像日江才仁一家一樣,十五年前他們放下手中的牧鞭,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以“生態移民”的身份在城市紮下根。

今年65歲的居民昂文格來在15年前與158戶牧民一起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的草原,搬遷到政府在格爾木市為他們新建的崑崙民族文化村。

“過去我們家以放牧為主、有自己的草場,年收入也就兩三萬塊錢。”回想起搬遷前的生活,昂文格來説還像昨天一樣。而如今,他已住上了面積約為80平方米、三室一廳、水電廚衛設施齊全的家,還包括一個小院。

雖然崑崙民族文化村地處青海最大的工業城市格爾木,但由於搬遷而來的多數藏族牧民不會説漢語,一開始對昂文格來説也很困難。

“語言不通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沒有文化和技術。但好生活需要的就是靠自己奮鬥出來。”在政府的幫助下很快昂文格來在社區裏開起了牦牛絨加工店,幾年下來通過自己的手藝,受到了社區內許多人的歡迎。

就在一年前,昂文格來通過政府的幫助在社區成立了合作社,不僅有了二十幾人的團隊,還將産品賣到了格爾木市裏。一年下來收入達到了近20萬元。

“現在孩子們都在這裡上學,接受很好的教育,我們不用回去放牧,從牧民變成真正的城裏人了。”昂文格來笑著説。

從除了放牧之外,什麼都不會,到後來組織移民參加政府組織的就業培訓,黃河源崑崙社區的許多生態移民有了一技之長,過上了寬裕的生活。

幾年來,政府除了花鉅資為這些移民蓋好房子,還加大就業培訓,幫助他們學會一技之長。村民白瑪措與丈夫就在政府組織的就業培訓中學會了藏族飾品加工,每年全家收入加上政府的草場補償,在10萬元以上。

在採訪中記者得知,曲麻萊縣搬遷至黃河社區的牧戶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是自願來這裡生活,他們大多數在原籍有草場、牛羊,每家基本上都有生態管護員崗位、都有草場補助等收入來源。同時,為了適應城市生活,提高生活品質,他們對外出務工積極性很高,對格爾木市辦的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品質也很滿意。

尕才仁是崑崙社區的黨支部書記,他對記者説,社區的移民搬遷群眾都非常感恩黨和國家的政策,感謝政府對他們的關懷。而自己作為一名社區幹部也要第一時間服務群眾,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讓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幸福感有一個新提升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