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和諧共生的參與機制基本建立

發佈時間:2019-08-22 11:05:00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宋明慧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從曾經的草原利用者主動投入到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如今像丁加這樣的草原生態保護者已超過萬人,成為了國家公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每個月領著固定工資,生活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高天與厚土之間,總有一群可愛的人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他們穿梭于三江源頭的山水之間,細心地呵護著每一株花草和棲息於此的野生動物,身體力行保護著腳下的綠水青山。

  丁加來自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措池村,隨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持續推進,他放下牧鞭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僅在他們村,和他有著相同身份的就有100多人。

  從曾經的草原利用者主動投入到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如今像丁加這樣的草原生態保護者已超過萬人,成為了國家公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每個月領著固定工資,生活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決扛起築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深入貫徹“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深入實施“一優兩高”,積極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科學有效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積極成效。

  到目前,國家公園內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三年來,青海省財政共投入超過5億元資金,戶均每年可增收21600元。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戶一崗”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青海省啟動,這是我青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時代“迎考”,是推動綠色發展之路上吹響的嘹亮“號角”。

  辯證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之間的矛盾,首先就要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平衡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引導當地越來越多的牧民加入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列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永續利用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儘管青海在全國率先制定《關於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從2006年起取消了對三江源主要地區的GDP考核,確定了11項生態補償政策,但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啟動,探索因地制宜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機制勢在必行。

  體制試點以來,青海不斷強化牧民群眾在保護生態中的主體作用,在試點政策制定上將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2015年青海省印發《關於下達新增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員指標任務》,分配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員指標2554個,實際落實2630個;

  2016年青海省印發《關於青海省生態保護和服務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的通知》,新增生態管護公益崗位7421個,園區內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共計10051個,實現了園區內精準扶貧建檔立卡“一戶一崗”全覆蓋;

  再至2017年,按照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關於“加快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要求,青海又根據園區內實際牧戶數量,新增生態管護公益崗位7160個,至此,園區內持證上崗生態管護員共計17211名,實現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全覆蓋。

  去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為生態管護員統籌購買了太平洋意外傷害保險,對牧民脫貧解困、鞏固減貧成果發揮了保底作用。

  社區成為國家公園保護主體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都是以藏族為主的原住居民,身處實地,他們不僅享受體驗過大自然給予的恩賜,也親身感受、親眼目睹了高原生態系統退化過程,更加懂得自然資源的珍貴。

  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首先就要激發牧民群眾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內生動力。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涵蓋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內有19109戶、72074人,基本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的定居格局。

  目前,隨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度實施,社區成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保護主體,農牧民群眾成為生態保護最直接利益相關者和最有積極性的保護者。

  不斷強化社區支撐國家公園保護建設的管理能力,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村鎮試點,選擇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曲麻萊縣葉格鄉紅旗村、治多縣扎河鄉馬賽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控澤村和可可西裏索南達傑保護站展開試點。

  如何推進試點樹立典型樣板?先後投資1769萬元,重點改善了社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了産業發展水準;率先實行了建檔立卡戶和全體牧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試點,並進一步加強國家公園理念和環境教育,強化生態保護意識。

  充分發揮社區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推動社區向現代化邁進。青海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編制中,充分體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及時在各種政策、體制機制中深度挖掘、創造條件,以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等重大工程為抓手,努力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增加群眾收入。

  不僅如此,隨著國家公園建設的全面啟動,正在探索開展的生態體驗和特許經營將為社區發展注入新活力,園區範圍內及周邊社區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將不斷加快。

  在保護環境中著力改善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徑。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青海特別重視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以“生態保護”和 “體制試點”為著力點,擴大就業發展思路,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供就業保障,新增就業崗位達2萬個以上。

  如何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擴大就業門路的“同心圓”?青海積極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他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

  積極引導牧民群眾規範開展生産經營,政策導向上與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相結合,組織實施産業扶貧、安居扶貧、社會扶貧、脫貧保險及農牧民轉産就業培訓,通過扶持園區畜牧合作社,支援搬遷牧民産業發展等手段推進園區精準扶貧工作開展。

  並在充分尊重牧民意願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並鼓勵牧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從事家庭賓館、旅行社、民族演藝、交通保障、牧家樂、餐飲服務等經營項目,促進發展適應國家公園建設、生態保護的第三産業。

  同時以牧民可支配收入為出發點,在挖掘工資性、營業性、財産性收入增長點的同時,及時兌現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資金。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園區4縣牧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272元,較2015年增加1349元,年均增長10.8%。

  在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牧民群眾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享受著一項項生態反哺“紅利”,生態生産生活正向著良性迴圈轉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圖格外亮麗……(原標題:三江源:和諧共生的參與機制基本建立——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報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