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榕評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蒙古馬精神”的藝術延伸

發佈時間:2019-08-03 23:33:13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李樹榕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日,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李樹榕撰文評價我國首部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時表示,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是“蒙古馬精神”的藝術延伸。

近日,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李樹榕撰文評價我國首部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時表示,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是“蒙古馬精神”的藝術延伸。

李樹榕認為,“好看”是文化旅遊駐場演出的第一魅力,這部具有民族歷史厚度的蒙古“馬劇”,就是要借助舞臺科技和各種藝術元素的合力,以其全新的審美對象和戲劇衝突最終超越各種藝術元素。《蒙古馬》作為史詩性鴻篇巨制,就是將崇尚英雄、忠於愛情、謳歌駿馬等情感要素巧妙地融合起來,在助推戲劇衝突的同時,令藝術和思想的閃光點層出不窮。

人與馬共同演繹的曠世真情、萬馬奔騰、女主人公的分娩和夢境……全劇亮點迭出,演繹著草原上生生不息的善良必定戰勝邪惡的正義感和英雄主義精神。只有在愛與恨、生與死、悲與喜的戲劇衝突中,才能彰顯什麼是“蒙古馬精神”。

李樹榕説,今天,多民族團結的祖國大地,“優質文化資源”是紮根生活沃土的藝術家最大的創新底氣,《蒙古馬》創作團隊的成果正在於此——充分挖掘和運用具有獨特性、有效性、普適性、深刻性、審美性的地域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把“蒙古馬”這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資源轉化為創作優勢;將馬背民族與駿馬結緣的自信心、自豪感甚至優越感表現得酣暢淋漓;在歌頌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的英雄時,讓血與火淬煉的馬背豪情氣貫長虹;在文化資源優勢的基礎上,以視聽的驚艷,提點對愛情的頌揚,對英雄的崇拜,對未來的信心,對蒙古馬精神的崇敬……

日前召開的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專家研討會上,文藝評論家、文化部藝術基金評委、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李樹榕發言

以下為全文:

位於祖國正北方的錫林浩特,是我國著名的“馬都”。這裡不僅有蒙古馬的優良品種“烏珠穆沁黑馬”,更重要的是在這片土地上一直生生不息傳承著悠久的馬背文明。

到這裡旅遊,一望無際的草原可以寬闊人的視野、舒暢人的心情,深切體味馬背民族特色鮮明的生活和“蒙古馬精神”,也是文化旅遊不可或缺的內容。

經過三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是由金雞獎、梅花獎、金鷹獎得主、著名蒙古族影視劇藝術家寧才任總導演,著名蒙古族民間音樂專家烏蘭傑、視覺設計大師王瑞國和好萊塢著名作曲家克勞斯·巴代特等加盟,共同為觀眾奉獻的一部兼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傑作。

“劇”,無論歌劇舞劇音樂劇,戲劇衝突都是重要因素,關涉人物命運也關涉故事的懸念,是吸引觀眾(尤其是遊客)看下去的情感力量。這部時長60分鐘,由三百多位演員和一百多匹蒙古馬聯袂出演的“馬劇”,陣容龐大,時間有限,主創人員能否在人與馬氣勢恢宏的表演中展現邏輯連貫、形象鮮明、故事感人的戲劇衝突呢?

就在人與馬、人與人、馬與馬或場面大氣磅薄、或情感細緻入微的視聽感受中,馬背民族歷時態與共時態的生活場景、戰爭場景、夢幻場景被詩意地呈現出來。在標誌著規定情境的巨型LED屏上,時而是遼闊無垠的碧綠草原,時而是烈火熊熊的戰爭場景,時而是寒風瑟瑟的冰天雪地,時而是星光閃閃的美麗夜空。

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劇照(攝影:冠辰)

當觀眾沉浸于如幻如夢的視覺奇觀時,特色濃郁的歌舞出現了——音色蒼涼的馬頭琴伴以呼麥和蒙古族長調,輔以頂碗舞、搏克舞、奶桶舞等華彩舞段,美輪美奐又意味深長。隨之,空中與地面交替出現的雜技表演揪住了人心——草原兒女火辣辣的愛情被空中飛人演繹得淋漓盡致;綢吊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會飛到眼前,一會兒蕩上頭頂;高空中美艷的驚險動作,似乎暗示了男女主人公未來的命運。繼而,是震撼人心的馬術——蒙古馬群恣肆奔騰的大氣派,馬隊交叉行進的井然有序,飛馳而過的單人立雙馬與多人立三馬則觸目驚心……而蘊含于多種藝術元素的戲劇衝突似乎也越來越清晰——愛得刻骨銘心的男女主人公會因戰爭而生離死別嗎?當我們從一幕又一幕的視覺奇觀中沉靜下來時,似乎明白了主創人員的良苦用心,“好看”是文化旅遊駐場演出的第一魅力!這部具有民族歷史厚度的蒙古“馬劇”,就是要借助舞臺科技和各種藝術元素的合力,以其全新的審美對象和戲劇衝突最終超越各種藝術元素!

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劇照(攝影:冠辰)

來到錫林郭勒草原,會聽到許多以“馬”命名的民歌,《小黃馬》《四歲的海騮馬》《鹿花背的白馬》《馴服的小青馬》等等。從旋律風格上看,有深沉悠揚的蒙古族長調,也有情感篤定的蒙古族短調。從歌詞內容上看,只有當草原牧人懷念父母、思念家鄉、謳歌英雄、表達愛情時,才會用比興的手法咏唱心愛的駿馬。當然,讚美英雄、歌唱愛情一貫是這類民歌表現最多的主題。

“走馬中的快走馬啊,我輕輕提韁它就向前飛奔;莫道那路途遙遠啊,勇往直前,不要失掉自己的信心。”(《走馬》)

“步態輕穩的棗紅馬啊,馬鞍墊濕透了。我在草原上徘徊,為的是聽到你愛情的傾訴啊。”(《步態輕穩的棗紅馬》)

“紫騮馬,紫騮馬,多麼矯健,多麼神氣。姑娘啊,姑娘啊,你多麼可愛多麼伶俐。”(《紫騮馬》)

如果説,《走馬》讚頌的是“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精神和駿馬堅韌不拔的品質,那麼,後兩首則是在訴説和期盼熾烈的愛情。由此可見,《蒙古馬》作為史詩性鴻篇巨制,就是將崇尚英雄、忠於愛情、謳歌駿馬等情感要素巧妙地融合起來,在助推戲劇衝突的同時,令藝術和思想的閃光點層出不窮。

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劇照(攝影:冠辰)

亮點之一,人與馬共同演繹的曠世真情。告別妻子奔赴戰場的男主人西曆經“生死決戰”“突出重圍”後,命懸一線、奄奄一息。闊大的舞臺無比空曠,一束追光,聚焦在荒無人煙的原野上那匹身負重傷馱著主人吃力前行的白馬。突然,人與馬雙雙栽倒……當戰士慢慢甦醒時,第一個動作、也是他此生此世的最後一個動作,就是艱難地給愛馬包紮傷腿。主人,永遠留在了回歸家鄉的路途上,坐騎,卻把伴隨主人度過血雨腥風的遺物——戰盔,長途跋涉送到了女主人阿倫真面前。

由此不難悟出,神奇的駿馬,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大自然的象徵。而馬對人的忠誠,即大自然對人類的忠誠;人對馬的倚重,即人對大自然的倚重。在此,馬背民族“崇尚自然”“恪守信義”的文化信念,便不言自明。

亮點之二,“萬馬奔騰”。生活中,這個詞彙屢見不鮮,一但親臨現場,目睹沒有騎手、沒有鞍韂、沒有束縛的蒙古馬群恣肆汪洋般洶湧向前時,一種無言的酣暢和感動便會充溢心頭。“吃苦耐勞,一往無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蒙古馬精神”的讚揚。倘若深思,蒙古馬為什麼要“吃苦耐勞”,為什麼會“一往無前”,這無翼而飛騰的生靈一定會將答案書寫在生物學的範疇之外,只有深諳草原文化精髓的人才能在哲學、史學、美學、倫理學的層面真正讀懂。

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劇照(攝影:冠辰)

是的,無論民族想像還是地域文化認同,馬背民族珍愛大自然、堅韌頑強的文化品性一定是因生活裏有了“馬”才逐步形成的。所以,三次出現在劇中,貌似與戲劇衝突無關的“萬馬奔騰”,才如此令人感動。有學者認為,自由,是馬之本性。然而,對於人類,“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是自由,只有“想做什麼就能做成什麼”,才是自由。求實,是自由的基礎;奮鬥,是自由的前提;和平,是自由的保證!烏良哈臺之所以遠離親人奔赴戰場,目的就是為消滅戰爭、維護和平!他的犧牲告訴我們,英雄主義與蒙古馬精神一脈相承。

亮點之三,阿倫真的分娩和夢境。藝術,是追求“美”的,《蒙古馬》自不例外。但是,在“生命禮讚”一幕中,挺著大肚子即將臨盆的阿倫真到河邊汲水,臨盆的陣痛産生了一個又一個並不“漂亮”的舞段,盡顯出渴盼遠方親人歸來的心靈之苦,以及分娩之時的肉體之痛。此刻,“有意味的形式”便非常有力地使歌頌母親、崇拜母親的草原文化內涵在思想寬度和高度中延伸。

孰料,伴隨著新生命到來的竟是丈夫犧牲的噩耗。孩子一降生就沒了父親,阿倫真能否承受得住?此刻,《蒙古馬》的至高境界出現了——中國美學“哀而不傷”蘊含的強大生命力,立刻産生了美學效應。編導竟用“夢見歸來”一幕展現“詩的正義感”,讓痛不欲生的阿倫真做了一個愛意濃濃的夢,這是個多麼幸福而甜蜜的夢啊,久別重逢的愛人相依、相擁、相親、相吻……可是,一旦夢醒呢?

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劇照(攝影:冠辰)

從愛情與親情的角度看,這是個悲劇;從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看,這又是個正劇。因為,就在嬰兒的啼哭聲中,人們聽到的不是棄世絕望和頹敗的悲觀主義,而是善良必定戰勝邪惡的正義感和英雄主義精神在草原上生生不息!至此,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在愛與恨、生與死、悲與喜的戲劇衝突中,才能彰顯什麼是“蒙古馬精神”!

今天,多民族團結的祖國大地,“優質文化資源”是紮根生活沃土的藝術家最大的創新底氣,《蒙古馬》創作團隊的成果正在於此——充分挖掘和運用具有獨特性、有效性、普適性、深刻性、審美性的地域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才會把“蒙古馬”這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資源轉化為創作優勢;才會將馬背民族與駿馬結緣的自信心、自豪感甚至優越感表現得酣暢淋漓;才會在歌頌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的英雄時,讓血與火淬煉的馬背豪情氣貫長虹;才會在文化資源優勢的基礎上,以視聽的驚艷,提點對愛情的頌揚,對英雄的崇拜,對未來的信心,對蒙古馬精神的崇敬……

到中國馬都來看《蒙古馬》吧,在草原觀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除藝術的享受,還能愜意于藍天白雲的純凈和“花的原野”之芬芳,這是亮麗北疆從歷史深處噴涌而出的文化熱能,也是“蒙古馬精神”在告誡人們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李樹榕,係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