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推進流域生態治理 讓西遼河流域山清水秀

發佈時間:2019-08-03 21:06:45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許媛媛 張啟民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沒有西遼河,就沒有科爾沁。西遼河的生態不好,通遼的生態就不會好。推進通遼生態文明建設,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西遼河流域生態治理首當其衝。

一紙長圖放眼量。

蜿蜒流淌了數千年的西遼河水從內蒙古通遼市境內縱貫而過。她廣袤的水系攜著生命的長調,滋養了科爾沁草原碧野千里,孕育了科爾沁文化氣象萬千。

多少年來,西遼河水見證了通遼從一個北疆小城一步步成長為區域中心的光輝歷程,見證了通遼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大發展、大變化,見證了通遼廣大幹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披荊斬棘、奮進拼搏的壯麗史詩。

image.png

西遼河水見證了通遼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然而,從幾時起,通遼的母親河不再奔流?

從幾時起,我們再看不見那河水碧波盪漾,再聽不見那沙洲上鳥兒歌唱,再感受不到那沉靜悠然下蓬勃的生機?

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深深牽動著人們的心。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沒有西遼河,就沒有科爾沁。西遼河的生態不好,通遼的生態就不會好。推進通遼生態文明建設,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西遼河流域生態治理首當其衝。

西遼河水是科爾沁民族生命之源,是通遼經濟發展之命脈。堅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推進西遼河流域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管理、保護,是關乎通遼各族群眾福祉的命脈工程,是通遼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高品質發展之路的題中之義,是推動實現通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意義重大、毋庸置疑!

image.png

通遼,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打響西遼河保衛戰

西遼河水,澤被萬民。也因此,對於西遼河這些年來發生的變化,通遼廣大群眾感受深切,“遼河的水,全乾了,旱啊!”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年際變化大。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南北部山區以外,中部4萬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區均不産流,縱貫而過的西遼河及其各條主要支流如西拉木倫河、新開河、教來河、烏力吉木仁河等,均屬於季節性河流,受氣候和上游産流區攔蓄工程的雙重影響,地表水資源供水難以保證。

image.png

人們在乾渴的土地上植樹

特別是1998年以後,隨著持續氣象性乾旱和上游産流區地表水開發利用,通遼市地表水資源日益匱乏,全市大多數過境河流處於常年斷流狀態,絕大多數大中型水庫已無水可蓄,蓄水量不足設計總庫容的10%。

從數據上看,2001-2016年與1980-2000年相比,通遼河流年斷流天數明顯增加,從98天增加到249天,全年68%的時間斷流。6條河流斷流長度累計超過1754公里,佔總河長的41%,其中西遼河干流2001年以來全年、全河段斷流。據該市水資源量表,通遼市大部分旗縣市區地表水資源緊張,科爾沁區、開魯縣地表水量甚至為“0”。

地表無水可用,不得不轉而開采地下水。

通遼人口多、耕地多、産糧多,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只有110立方米,約佔全國每人平均的1/2。作為內蒙古“糧倉”,通遼連續8年産糧超120億斤,貢獻了自治區近三成的糧食總産。

然而,高産的代價是高耗水。全市年均農業用水21億立方米,佔用水總量的85%,而灌溉水源基本為地下水。多年的持續大量集中開採,導致地下水超採,甚至形成了方圓3000余平方公里的“漏斗區”。此外,工農業用水效率偏低、水污染、河湖“四亂”等問題依然嚴峻。

河流斷了,水庫幹了,河灘裸露著,原本的河床變為耕地,濕地進一步萎縮,防洪大壩百孔千瘡……到了春季風沙瀰漫,土地進一步沙化,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image.png

日益乾涸的水庫

人們痛心地説,西遼河,我們的母親河,已嚴重透支。數十年的大開發、大建設,已經讓她落下了滿身病痛,遍體鱗傷。

與此同時,水資源不足與生産生活用水需求增加的矛盾已成為通遼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制約因素。

“是時候要做出改變了!”通遼廣大幹部群眾發出呼喊。

也到了我們有條件、有能力去解決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時候了!

當前,通遼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隨著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日益匱乏,過去那種高度依賴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無以為繼。若此時不從生態建設這一基礎性、根本性問題入手,攻堅克難,為解決資源環境尖銳矛盾、突破經濟發展瓶頸掃清障礙、鋪平道路,那麼,實現高品質發展將無從談起。

因此,對於通遼而言,越是關鍵時刻,越要保持戰略定力,不為一時增長所動,不為眼前利益所惑,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以犧牲環境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老路,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之路,走與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相協調的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千言萬語,匯聚成通遼廣大幹部群眾堅定有力的共識:

保護母親河,打響西遼河保衛戰!

保衛西遼河,通遼在行動

遼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西遼河橫跨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區,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關係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作為西遼河主要流經地,保衛母親河,守衛好東北、華北、環渤海生態防線,是通遼必須肩負的重要責任。

近年來,通遼廣大幹部群眾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落實總書記關於“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方針,全力推進西遼河流域生態恢復和綜合治理,以使母親河早日重現碧波潺潺、綠水湯湯的秀美景象,持續煥發勃勃生機。

農業是用水“大頭”。發展高效農業,第一要節水,這是通遼市綜合治水、推動高品質發展之路上的“必答題”。

從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淺埋滴灌,通遼以農業生産技術的不斷革新推動農業生産方式變革。2018年以來,啟動了1000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建成以淺埋滴灌為主的農業高效節水工程706萬畝,項目實施後,畝均灌溉用水由原來的280立方米降低到120~180立方米左右,節水率高達60%以上,力爭到2020年實現年節約地下水10億立方米。同時,大力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把發展旱作農業、壓減高耗水農作物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2016年以來,累計壓減玉米種植面積295萬畝,估算累計減少地下水使用量4億立方米以上。

image.png

通遼市持續推進高效節水農田建設

千萬畝農業高效節水農田建設,是通遼市“四個千萬畝工程”中的一項。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治理思路,通遼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治草結合起來,堅持“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大力實施“四個千萬畝”工程,建成立足東北、面向華北的生態防線。以推進北部千萬畝現代畜牧業示範工程為抓手,統籌推進北部牧區生産經營、生活方式、生態保護同步實現現代化。以推進中部千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為抓手,建設生態綠色現代農業示範區。以推進南部千萬畝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為抓手、千萬畝天然草原修復為目標,建設集保護利用於一體的國家沙漠公園及綜合生態公園和退耕退牧退採實施一千萬畝天然草原修復,推動生態系統實現整體恢復和改善,築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image.png

位於通遼市北部的扎魯特山地草原

通遼市出臺《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嚴厲禁止地下水超採區新增取用地下水,大力推進工業用水水源置換,推進企業節水改造升級。從前過度耗水、費水的局面得以逐漸扭轉。目前,通遼市科爾沁區超採區金煤化工、盛發熱電廠等企業已完成水源置換,今年9月底,科爾沁區超採區內的通遼發電總廠、通遼熱電廠、福耀玻璃等重點用水大戶將全部完成水源置換,屆時將減少地下水開採3000萬立方米。霍林郭勒市通過採取綜合治理措施,2017年、2018年地下水開採量均已不超採。

通遼市加快推進再生水利用。走進科爾沁工業園區水資源綜合利用人工濕地及梅花生態景觀公園,只覺清風吹過,湖面波光粼粼。2016年6月,科爾沁工業園區(南區)以PPP模式斥資1.68億元,建設科爾沁工業園區(南區)水資源綜合利用及人工濕地生態一體化項目。工業園區67家企業排放的污水經過處理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67家企業污水變身美麗人工湖。

通遼市大力推進污水處理、中水回用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分別達到94%和50%以上。制定《通遼市主城區再生水利用規劃》,到2025年主城區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5%。成立通遼市水務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設運營中水回用設施和管網。全市現已建成再生水處理設施8座、管網200公里,在建再生水處理設施7座、管網92公里,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4%。

同時,大力實施“引綽濟遼”“LXB供水”“引烏入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年內完成“引綽濟遼”可研並上報、“LXB供水”審批並開工建設,工程全部建成後實現年供水近4億立方米,能夠滿足通遼市到2030年用水需求。實施河庫補源、截潛流、濕地恢復工程,發揮現有水庫調節功能,強化河道補水恢復生態,促進濕地再現原貌。

節約用水,從你我做起。通遼市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開展節水用水宣傳,引導居民樹立節水用水觀念,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城市居民用水實行階梯水價,在科爾沁區、開魯縣、科左中旗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把節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産生活全過程。

image.png

人們在通遼市扎魯特旗小河西水庫遊玩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經過不懈努力,西遼河生態流域治理正在向“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方向轉變。通遼市地下觀測水位在連續18年下降後,2016年喜人回升,近兩年連續回升共72釐米,地下水超採區面積縮減500平方公里。

image.png

通遼生態環境治理向“整體遏制、局部好轉”轉變

但生態恢復是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保衛母親河,推進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通遼兒女世世代代要去做的事情。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尤其是當前通遼正處於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多重矛盾壓力疊加的關鍵時期,走到了“不進則退”的歷史關頭,能否扛住發展壓力、保持戰略定力,心無旁騖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始終考驗著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一個隊伍對黨中央、對人民的態度,和幹事創業的智慧與勇氣決心。

通遼市委、市政府帶領廣大領導幹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共同生命體系統治理思路,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任接著一任幹。在統籌發展與保護關係上算大帳、算整體賬、算長遠賬,堅決守住生態空間、農牧業空間、城鎮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水資源等控制線,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強度的項目,切實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為推進生態系統恢復和改善提供堅強領導和組織保障。

推動系統治理,制度建設亦是關鍵。通遼市強化“三條紅線”管理,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把水資源條件作為城市建設、産業佈局等相關規劃審批的重要前提,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嚴格限制一些地方無序調水與取用水,從嚴控制高耗水項目。深入開展農業高效節水項目取水許可審批工作,嚴控農業用水總量。把水資源消耗和水環境佔用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落實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

行之不懈,方能有所成。

盛夏時節,位於遼河干流中游的通遼市奈曼旗孟家段水庫湖面漣漪輕起、綠意怡人。據庫區管理人員介紹,近年由於實施濕地修復、造林治沙等工程,水庫的樹兒、魚兒、鳥兒多了,流動沙丘減少了,一切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好起來。2018年,孟家段濕地旅遊區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及自治區級度假區,不僅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此遊玩,還輻射帶動周邊鄉村打造了一批農牧業旅遊示範基地,帶動當地農牧民實現增收。

image.png

通遼市奈曼旗孟家段水庫

image.png

通遼,讓西遼河流域山清水秀

西遼河,通遼兒女心中魂牽夢縈的母親河,在悉心畢力的呵護之中,正逐漸恢復她往日的活力與生機。

點滴功成皆不易。通遼廣大幹部群眾正以排除萬難的戰略定力和決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讓母親河從此不遭病痛、不遇風沙,唯見碧水潺潺魚騰躍、唯聞花香鳥語踏歌聲,早日重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作者:許媛媛、張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