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青城燒賣

發佈時間:2019-07-31 08:59:45丨來源:呼和浩特日報丨作者:高培萱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呼和浩特燒賣歷史悠久。歸化城建成後,自從有了漢族商家,燒賣就在此地“落戶”了。

  燒賣是非常引人喜愛的特色小吃。據説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燒賣之所以頂部不封口,還有一個説法是由於燒賣的品種繁多,為了能從口部就看到是什麼餡的,所以就不封口了。

  燒賣在中國土生土長,全國各地基本都有燒賣。北方叫燒麥、稍美、捎賣,南方則叫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等。明代稱燒賣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

  南北方燒賣在製作材料和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呼和浩特的燒賣以羊肉大蔥為主,外地則五花八門,如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幹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等。還有的地方燒賣餡是甜豆沙和糯米做成的,真是各具地方特色。

  有關燒賣的最早史料記載是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該書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燒賣的描述。該書云:“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燒麥,又稱肖米、稍麥、稍梅、鬼蓬頭”。該書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係,故曰稍麥。”這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

  燒賣出現在元大都,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名揚京城。其實燒賣是明末清初起源於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後流傳至京、津一帶,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因歸化城地域偏僻、不出名,而元大都是京城,所以《樸通事》錯把燒賣的發源地當成了元大都。

  “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桂粉好湯圓”,乾隆皇帝詩句中記敘北京“都一處”的“捎賣”其實就是歸化城傳到北京的燒賣。因為歸化城建城伊始,就有了燒賣。據説康熙皇帝駐蹕歸化城時,就去有名的餐館“月明樓”品嘗過燒賣。

  呼和浩特燒賣歷史悠久。歸化城建成後,自從有了漢族商家,燒賣就在此地“落戶”了。據説歸化城最早的燒賣館子是南柴火市巷的“永香館”。清末時期,人們都説永香館已經有了二百多年的歷史,由此推算,呼和浩特的燒賣應該説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有關永香館的歷史,呼市舊城大南街的燒賣館子“中和元”和上柵子街的“萬明元”在其乾隆五十二年所立的石碑上均有記載。

  由於內蒙古草原上的羊肉肥美,呼和浩特畢克齊的大蔥味道濃郁,大青山下盛産別具特色的胡麻油,因此,地方特色的食材就構成了呼和浩特燒賣的特點,加之呼和浩特積累了幾百年的燒賣製作技術,經過人們的不斷改進,就形成了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的呼和浩特特色食品了。明清時代,歸化城的燒麥就已經以地方風味名吃的身份名播京城一帶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燒賣”“正宗歸化城燒賣”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除了年代最久的永香館外,清代和民國時期歸化城的燒賣館子遍佈歸化城。有:慶三元、玉和元、興盛元、興和元、中和元、萬明元、天和元、慶升元、四寶元、福壽元、和順元、德中元、上三元、廣和元、長義元、雙德元、晉三元等等。其中的晉三元就是後來有名的燒賣館子德順源的前身。為什麼歸化城的燒賣館子都要冠以“元”字?我查了《辭海》,現摘自《辭海》對“元”字的部分註釋:“始,第一。如元旦;元月。《公羊傳·隱西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還有:為首的。如元帥;狀元。看來“元”是個吉祥的字,所以歸化城的燒賣館子紛紛以“元”為字號名,也説明這些字號的掌櫃都是挺有文化的。

  那時歸化城有名的燒賣館子多得舉不勝舉,尤其是“中和元”和“廣和元”最具盛名。從山西來的商人們誇張地形容“中和元”和“廣和元”這“二元”的燒賣是:“從口裏上來,一過西溝門,離歸化城九十里,進了土默川,就能聞見這‘二元’燒賣的香味!”所以,當時人們到此“二元”吃燒賣是趨之若鶩,這“二元”也是很“牛”,只賣一個上午。每天上午都是顧客盈門,熱鬧非凡。

  呼和浩特的燒賣當之無愧是青城人舌尖上最著名、最美味的風味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