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戲劇“浸入”旅遊演藝的有效探索

發佈時間:2019-07-15 08:46:23丨來源:中國旅遊新聞丨作者:張玫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蒙古馬》藝術地呈現了蒙古馬精神,是蒙古馬的讚歌、草原的頌歌、蒙古族愛情的情歌、蒙古民族風俗的歡歌。

6月15日,作為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錫林浩特分會場系列活動之一,大型室內情景馬劇《蒙古馬》成功完成2019年的首演,拉開了旅遊旺季的演出大幕。

7月6日,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舉辦的《蒙古馬》專家研討會上,該劇總導演寧才這樣介紹其創作理念——

“現在的一些浸入式旅遊演藝,椅子動一動,下點雨淋淋觀眾,讓人産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固然可以增加觀眾的體驗感,但是從內容上看還是缺乏很好的表達,它們在戲劇結構上是段落式的,甚至相互之間是不連貫的。我們試圖探索通過戲劇的介入,讓旅遊演藝達到一定的境界。震撼、絢麗一般都能做得到,但想讓觀眾有所感動確實挺難的,而這正是《蒙古馬》的目標。”

 

《蒙古馬》海報

以戲劇思維做旅遊演藝

“要創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儘管是旅遊演藝,也要做得有境界。這需要有鮮明的主題,我們選擇了蒙古馬這個主題,為了講好這個人馬情深的故事,我們反覆探討故事的切入點,結尾在哪兒,上下場之間的關係,如何做齣戲劇的節奏。”著名蒙古族導演、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成吉思汗電影學院院長寧才説。

他表示,旅遊演藝演出時間在60分鐘左右,不能像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話劇、電影那樣細膩地塑造人物、製造跌宕起伏的衝突,因此需要珍惜演出中的每一分鐘,讓每一個環節都發揮有效的作用,形成強弱、高低的節奏感,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們選擇了戰爭和愛情這兩條線貫穿整個故事,有點電影中平行蒙太奇的感覺。戰爭線從出征、激戰到凱旋,而男主人公在激戰中已經犧牲,我們發現男主人公不見了,就設計了‘幻見歸來’這一場,因為虛幻的東西在舞臺上呈現起來會更有感覺,這樣就把愛情線給撈回來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於是,從序曲“天賜白馬”開始,通過“鐵騎出征”“突出重圍”“人馬情深”“回望初戀”“漫漫征途”“生命禮讚”“生死決戰”“英雄凱旋”“幻見歸來”“放生天駒”等11個篇章,職業學院的400名學生演員和130匹蒙古馬,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蒙古草原上人馬情深的動人故事。

從觀眾視角確定呈現方式

“現在的遊客大都是年輕人,他們看過的旅遊演藝節目太多了,在網上看過的國內外各種作品更多。要讓他們覺得值得一看,就要在製作上下功夫。”寧才説。

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主演過話劇《黑駿馬》、拍攝過電影《季風中的馬》、獲得過金雞獎的寧才請來了好萊塢著名電影作曲家、電影《加勒比海盜》作曲者克勞斯·巴德爾特擔任音樂製作,國家一級舞美燈光設計師王瑞國擔任視覺舞美燈光總設計。

於是,看《蒙古馬》有一種看大片的感覺:燈光變幻出沙場烈焰、寒山冷雪;音樂雄渾豪邁、氣勢恢宏;戰馬嘶鳴,雄風獵獵,點燃生命的激情……

“一般的‘秀’沒有主題,所以音樂也沒有主題、是散的。我們的劇是有主題的,所以音樂也是有主題的。要表現一個戰爭背景下的故事,音樂應該怎麼做?我從電影的角度出發,請到好萊塢的克勞斯。他到錫林郭勒來體驗生活,我們要求按照劇情來創作音樂,表現戰爭宏大場面的同時又不能少了民族元素。這樣,在有些段落融入長調、呼麥、馬頭琴等民族音樂元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寧才介紹道。

“旅遊演藝還有展示、傳播地域文化的責任,除了馬,我們想到了那達慕。怎樣讓那達慕成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一種炫技的表演?我們把男女主人公的相識、初戀設定在那達慕大會上,這樣,摔跤、射箭、蒙古族舞蹈、馬術表演等就自然地融入,成為整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寧才説。

劇中通過高空雜技綢吊來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深情繾綣,唯美浪漫。寧才説,“開始我們用雜技時,有人反對,説全用馬多好呀,況且雜技也不是內蒙古的東西。但我想,旅遊演藝的觀眾來自天南海北,中國雜技團演員的精彩表演,可以在視覺上給觀眾一種拓展。事實證明,反響還是不錯的。”

通過旅遊演藝傳播蒙古馬精神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蒙古馬》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奉獻了200多場精彩演出,已成為錫林郭勒亮麗的文旅名片。看過《蒙古馬》演出後,參加研討會的嘉賓們對其讚賞有加。

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全國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內蒙古大學教授劉成表示,蒙古馬精神與蒙古人的遊牧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蒙古馬具有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英勇頑強,和睦相處、團結友愛,忠於主人、熱愛家鄉的精神品質。蒙古馬是長生天賜給蒙古草原的神物,兼具獸性、人性、神性。《蒙古馬》藝術地呈現了蒙古馬精神,是蒙古馬的讚歌、草原的頌歌、蒙古族愛情的情歌、蒙古民族風俗的歡歌。

原國家話劇院副院長、文化和旅遊部優秀專家、國家藝術基金專家評委羅大軍説,這是一個具有民族情懷、讓人感動的作品。“來之前,我無法想像在室內馬跑起來的感覺是什麼樣。一進入演藝廳,我感覺一個胸懷一下把我抱住了,氣場讓人震驚。現在很多旅遊演藝劇目更多的是展示、是秀,往往展示部分很炫,而劇的部分很弱。《蒙古馬》讓我欣賞的地方是它在講故事,把戲劇的結構、電影的剪輯調用進來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宋寶珍表示,《蒙古馬》表現了生、愛、死的大主題,悲喜交織、動靜結合,以戰士的視角展示了戰爭的殘酷,以妻子的視角展示了和平的美好,作品有詩意有境界。“沒有使用轉臺很好,沙地不好操作,轉臺的縫隙對馬也不安全。轉臺用得多了,容易造成視覺混亂,視點漂移。”

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李樹榕認為,《蒙古馬》對草原民族的英雄崇拜、母親崇拜、自然崇拜都有呈現。男主人公受傷後醒來,首先想到的是為馬包紮傷口;男主人公昏迷後,馬以忠誠回報主人,不離不棄。人怎樣對待馬,馬就會怎樣對待人,人類和自然也是這樣的關係。

中國戲劇文學會駐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喜劇美學研究所研究員楊馳表示,《蒙古馬》在思想上、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看完後有一種通達心靈的感覺。旅遊演藝不是純粹的藝術品,而是具有商業價值的娛樂性産品。看旅遊演藝的觀眾和坐在城市劇院裏的觀眾是不同的,他們是普通大眾,遊玩一天下來,他們大多是希望看劇放鬆放鬆,所以要注意增加旅遊演藝的趣味性。“不過情感的力量是所有劇目都應該追求的,因為即便你的燈光好、你的雜技難度高,但別人很快就可以超過你,只有情感的力量才是最根本的競爭力。”

與會嘉賓還就如何通過士兵、母親和孩子對戰爭的反思做戲劇化處理,如何通過完善細節增強感染力,如何增加觀眾的浸入感,如何開發旅遊商品延伸産業鏈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羅大軍表示,戲是改出來的,原創的東西經過修改、加工、提高才能日臻完美,相信通過完善和提升,《蒙古馬》會成為旅遊演藝劇目中的一個樣板。(文:張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