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水美百姓心裏更美:綠色發展助脫貧的亞東經驗

發佈時間:2019-07-05 20:30:08丨來源:西藏日報丨作者:孫開遠 陳林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西藏自治區亞東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決保護生態環境,以科學的嚴謹態度建設鄉村,以致力脫貧攻堅的幹勁發展生態經濟,努力推動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亞東建設步伐。

  她比稻城寧靜,她比林芝多情。她背負雪山,面朝湖泊。她內有古村,外有深林。她美得恍若世外桃源,她就是祖國西南邊陲小縣——亞東。

  清晨,站在一座小山上,水聲就在耳邊、雲霧就在身旁。撥開挂著露珠的枝葉,俯瞰山間民居,紅白兩色的藏式“別墅”,錯落有致,與綠水青山融為一體。

  亞東素有“青藏高原上最宜人的邊陲小鎮”之美譽。生態環境是大自然的饋贈,但也需要精心呵護。長期以來,西藏自治區亞東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決保護生態環境,以科學的嚴謹態度建設鄉村,以致力脫貧攻堅的幹勁發展生態經濟,努力推動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亞東建設步伐。

  “家比我年輕時還要美”

  “冬季氣候乾燥,一不小心就會引發火情。夏天還好,但要嚴防盜伐林木,因此時刻不能掉以輕心……”56歲的下亞東鄉仁青崗村的邊巴次仁是一名護林員,早出晚歸,每次巡山,他都要在山林間走上數十公里。

  每月初,村裏都會給護林員制訂工作計劃。進山巡護時,為了保證安全,他們5至6人一組,每人佩戴紅袖標,帶一袋乾糧、一把護林刀。巡護有既定常規路線,也有隨機路線,根據當天實際情況決定。

  邊巴次仁説,護林員責任重大,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看有沒有火災隱患,聽有沒有砍樹的聲音,發現問題還要馬上報告和處置。

  按照西藏自治區關於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有關部署,亞東縣編制了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的規劃,並根據7個鄉鎮特點,制定了創建自治區級生態鄉的環境保護規劃,在政策層面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自然生態保護與恢復、紮實推進綠色發展打下基礎。

  在實施過程中,亞東縣堅守底線、不越紅線,嚴格項目環評,嚴把準入關,實現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産業“零”進駐。截至目前,亞東全縣除一所供電企業外,沒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入駐。按照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南北部各鄉鎮特點,亞東縣嚴格執行草原輪牧、休牧、禁牧政策,落實森林防火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措施,推進天然林保護和植樹造林,在縣城建設了空氣自動監測站,上亞東鄉至縣城的生態廊道生態效應初顯。

  與此同時,亞東縣設置生態崗位1500余個,村(居)環保監督崗位50個,群測群防崗位84個。隨著生態保護政策的深入宣傳和執行,保護美麗家園已經成為亞東縣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近年來,亞東縣沒有發生過盜伐林木和非法開墾草原等破壞植被行為。據統計,亞東縣林地面積達13萬餘公頃,森林覆蓋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

  “生態比過去更好,家比我年輕時還要美。”邊巴次仁自豪地説,路又寬又凈、“別墅”又大又美……遠看是綠色海洋,近看是我的家!

  “新房比以前更舒服”

  陽光猶如一根根金色手指,穿過雲霧、穿過林蔭。下了小山,走進三崗新村,藏式風格的連體小“別墅”一排排、一列列,整潔的水泥路連接著每一戶。

  “新房比以前更舒服,走到哪都不再兩腳泥,垃圾統一處理,到處都乾乾淨淨,晚上還有路燈。鄉親們腰包鼓了、奔小康了!”62歲的羅布旦達4年前搬入三崗新村,而在此之前,山上的自建房屋毀於2011年的一場地震。如今的新居,不但建得更科學,生活也更方便。陽光房裏放了很多盆栽,屋子裏四季如春,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帶孫子、孫女。

  藍天、碧水、凈土都有了,亞東縣各族群眾的生活品質,也要像這青山綠水的品質一樣高。

  近年來,亞東縣集中科學打造了以下司馬、帕裏、三崗新村為代表的新型城鎮和以夏日村、多慶村為代表的美麗鄉村。

  為提高群眾生活品質,亞東縣實施了縣城市政道路改造、帕裏小城鎮基礎設施及諸多震後重建以及整村推進項目。

  為完善環保基礎設施,亞東縣完成了污水處理及收集系統工程、帕裏生活垃圾填埋場、縣城供水等一批項目。

  為減少對自然環境影響,在仁青崗邊貿市場、亞東中學教學樓等項目建設中,亞東縣推行了裝配式建築項目。

  ……

  2018年,亞東縣城空氣品質符合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中二級以上標準要求;飲用水源地得到更好保護、生活污水達標排放;農藥化肥嚴控使用、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白色污染得到遏制。同年,亞東縣獲批成為自治區級生態縣,並成功申報獲批為第二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氣候資源優勢變産業優勢

  “這是2016年初孵化的魚苗,3年才長到2斤多。”索朗多布吉是春壞塘鮭魚繁育基地的技術指導,負責傳授當地群眾鮭魚養殖技術。據他介紹,僅在去年,這個基地銷售了幾十萬尾成魚。而3年前,他卻曾打退堂鼓。

  在保護這一珍貴物種的同時,亞東縣提出合理利用的規劃,通過擴大亞東鮭魚養殖規模,提高林區群眾收入水準。2014年,縣裏投入760余萬元,建成了亞東鮭魚繁育基地。2015年5月,亞東縣又從本縣年輕幹部中選拔7人到上海海洋大學專門學習鮭魚養殖技術,索朗多布吉就是其中一員。

  缺少設備,便自己動手製作孵化工具;親魚太少,他們就在河裏找。在亞東最陰冷的1月份,他們泡在冰冷的河水中搞實驗。制氧機的聲音吵得人無法入睡。一個個不眠夜,他們用光照法刺激親魚卵細胞成熟。

  一些人受不了,選擇了離開。只有索朗多布吉與另外一人堅持了下來。當年,他們與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成功孵化亞東鮭魚苗40多萬尾。現在,亞東鮭魚繁育基地早已能擔負向全縣各養殖點提供魚苗的任務,成為助力脫貧的重要力量。

  亞東鮭魚、林下資源、帕裏牦牛、傳統邊貿、特色旅遊……橫跨喜馬拉雅南北的亞東,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和資源優勢。把氣候和資源優勢變成産業優勢,正是亞東縣推進脫貧攻堅所聚焦的關鍵點。

  長期以來,亞東縣著力做深做細産業發展規劃,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林下資源開發利用,對林下經濟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宜養則養、宜種則種。發展經濟林産業,探索核桃、蘋果和稀有樹種花卉的種植推廣;發展亞東鮭魚養殖業,加大珍貴魚種保護力度,每年投資30多萬元,放流亞東鮭魚苗,實現了群眾增收與生態建設雙贏。

  不到亞東溝,不知高原美。雪山如銀龍奔騰,碧水與藍天輝映,雲霧出深林,鳥鳴山更幽。亞東的美,美在生態,更美在為這裡的幸福生活不懈奮鬥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