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青城的綠色嬗變

發佈時間:2019-04-17 09:55:21丨來源:正北方網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出市區,上高速路,進山。沿著曲折的水泥路盤旋而上,半小時後,白道梁到了。這是大青山前坡一個著名的地標,既是防火通道,又是山體傷痕修復重點區。

大青山前坡鳥瞰圖(攝影:于濤)

“石頭壁上種草?”

看著我們訝異的目光,呼和浩特市回民區農牧林業水利局技術員李曉平樂呵呵賣起了關子:“削坡、覆土、挂網,然後噴上泥漿植草,用的是先進的生態修復整合技術!”

出市區,上高速路,進山。沿著曲折的水泥路盤旋而上,半小時後,白道梁到了。這是大青山前坡一個著名的地標,既是防火通道,又是山體傷痕修復重點區。

陡峭的崖壁上,密密實實鋪著十幾釐米厚的花草。我們開始想像返青季節一到,這裡花團錦簇、豐草綠褥的盛況。“多少年了,採石後的白道梁像得了‘牛皮癬’,沒法兒看!蒙草公司與呼和浩特市政府簽了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合作項目,去年開始對這段山體進行生態修復,不到兩年就脫胎換骨。”李曉平説。

白道梁的美麗嬗變,見證著首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不懈努力與鏗鏘足音:2018年,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87%;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72天,比上年增加17天。

藍天回歸,綠樹森森。在生態環境強勢逆轉的基礎上,去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完成2900億元,增長4%;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和9%。近年來,呼和浩特先後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十大幸福宜居城市”等稱號。

綠與黃的較量

成長,總是和煩惱相伴。

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高品質發展動力不足。破解矛盾和困局,新時代的呼和浩特如何跑出“加速度”?

“建設‘綠色首府’。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努力探索出一條立足首府實際、符合首府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市委、政府為發展定調。

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下決心“清臟、治亂、增綠”,打一場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

陽春4月,我們再次探訪居住在和林縣城的喬義。治沙時剛剛30歲出頭的年輕人,如今已兩鬢斑白。

這位當年的白二爺沙壩專業治沙隊隊長一直珍藏著他的《治沙工作日誌》:“4點半起床,5點出工,晚上7點半收工,9點熄燈。”“雲縣長指示:搶抓時間,大戰100天。”憶起30年前的崢嶸歲月,喬義落了淚。

白二爺沙壩曾是和林縣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82年6月,時任該縣縣長雲福祥親自上陣,帶著120人的治沙隊,跟一片荒涼瀚海較上了勁。

喬義回憶,睡覺的地方是一間大庫房,幾十人擠在木板搭成的通鋪上。大清早,一聲哨響,治沙隊伍即刻向沙漠腹地開進;中午,饑腸轆轆,打開飯盒卻發現米飯上竄進了螞蟻;入夜,沙子從破舊的窗戶吹進來,棉被上好似加了一層沙被……

12萬畝黃沙,就這樣被改造成莽莽林海。“綠與黃較量,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喬義説。

上下同欲,山河巨變。

一路驅車,行至清水河縣木瓜溝流域,一隻棕色白尾成年狍子朝著路邊張望,聽到汽笛聲,倏地向林木深處跑去。“狐狸、野雞、野兔,我們上山經常看到。樹多了,動物就來得多了。”清水河縣城關鎮林工站站長甄紅小説。

途經該縣韭菜莊鄉姚林溝村,他跟我們講起40多年前這裡的“造林書記”馮士亮。“溝溝壑壑的地貌,種點樹真不容易!馮書記挨家挨戶做工作、發紙桶桶,村民在紙桶桶裏裝上土、育成苗,再上山種。”甄紅小手指著當年種樹的山坡,那裏已成廣袤林海,落葉松、楊樹、油松、榆樹錯落有致、隨風起伏。

從城市到鄉村,從平原到山區,“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水土保持……大手筆的生態文明建設項目次第展開,黃色褪去、綠意鋪陳。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建成公園遊園83處、街旁綠地177處,建成區綠地面積9682.54公頃,村莊綠化率達到55%。

抬頭,是明媚的“天空藍”;遠望,是滿眼的“青城綠”。這是首府人的綠色家園,這是首府人共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