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穆嘠”:草原上流傳千年的“印記”(原創組圖)

發佈時間:2019-04-09 17:25:44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蘇文彥丨責任編輯:

隨著春日到來,茫茫草原上的積雪慢慢消融,草原上迎來了特有的節日——打馬印。

隨著春日到來,茫茫草原上的積雪慢慢消融,科爾沁草原上迎來了民族風情濃郁的節日——打馬印。

打馬印,蒙古語稱“塔穆嘠”,是蒙古族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馬是蒙古族不可缺少的重要家畜,是重要的生産和生活工具。在放牧過程中,為了便於區別各部落和各家之間的馬匹,逐漸養成了給馬匹列印記的習慣。

圖為4月4日,通遼市民劉滿文家中舉行打馬印活動(攝影:張財成)

據考證,北方草原上打馬印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數千年前,匈奴、突厥先民已開始使用馬烙印。蒙古民族使用馬烙印的時間大約始於12世紀,相傳的成吉思汗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馬身上列印記來代表各部,由此可見,當時漠北草原的養馬業已經相當發達,駿馬幾乎都有自己的烙印,以示區分。

打馬印過程中,套馬手拋出套索的瞬間(攝影:張力軍)

千百年來,打馬印這一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智慧的結晶在草原上傳承、流傳,與蒙古民族的牧馬業管理、社會生活、風俗禮儀、文化藝術等有著密切的關聯。打馬印一般在清明節或端午節前後舉行,因為此時氣候適宜,傷口恢復快,利於馬群繁衍。每當打馬印的時刻來臨,草原開工蹄聲響起,篝火熊熊燃燒,有威望的長者翻動著火印,年輕的騎手跨駿馬、持長桿準備套馬,場面熱烈喜慶。

大顯身手制服烈馬(攝影:張啟民)

給馬列印記工作量很大,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支援。由於參與人數眾多,場面活潑喜慶,進而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喜慶節日,成為蒙古族人心目中的一場盛會。這不僅是蒙古族小夥子一展身手的關鍵時刻,也是許多蒙古族姑娘們選擇心上人的關鍵時刻。

經驗豐富的執印者為馬打下烙印(攝影:張財成)

在實行半農半牧後,打馬印由原來在草原緊張激烈的套馬改為在畜場徒步套馬。人們要在人們在指定的草場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眾、騎技精湛、烙技嫺熟、通曉馬性的牧人執印,參加套馬的騎手一字排列,有人向他們敬獻哈達、表示祝福。

打馬印過程中,套馬手拋出套索的瞬間(攝影:齊翼飛)

活動開始後,人們將印橫在火中烤紅, 高呼列印開始,眾騎手橫桿立馬把馬群團團圍住,頓時人呼馬嘶,蹄聲雷動,場面異常壯觀。騎手每套住一匹烈馬,執印者便在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下一個印記。

打馬印過程中,套馬手拋出套索的瞬間(攝影:張啟民)

蒙古族人使用的印記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有圓、方、三角、梯形等幾何形狀,也有日、月、星、火、山、樹、花、鞍、嚼、蹬、弓、箭、鎖、錘、法輪、萬字、吉祥結等圖案。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設計圖形,以作為部落或個人馬群的標誌。

套馬瞬間(攝影:張啟民)

馴服烈馬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攝影:張啟民)

套中馬匹(攝影:張力軍)

套馬手將套中的馬匹帶入圍欄(攝影:齊翼飛)

圍欄中的馬匹(攝影:張財成)

圍欄中的馬匹(攝影:張財成)

馬群在空地上往來賓士,聲勢驚人(攝影:張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