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裏的新生

發佈時間:2019-03-21 16:02:49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陳舒 田金文 王琦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四天前剛剛在克松進行的開耕儀式,是小朗卡嘴裏的“熱鬧時刻”。但這卻是索朗多吉過去最害怕的時候。“每年開耕和秋收,就意味著我們的苦日子到了。天一亮我們就得開始幹活,一幹就是整整一天。”

克松村全景(資料圖片,攝影:余剛)

        西藏山南克松社區內,穿著一身金黃色藏服的小朋友朗卡,騎著紅色滑板車,在院子裏四處玩鬧。72歲的索朗多吉坐在院子裏,一臉慈愛地看著自己的曾外孫。他説,3月28日小朗卡將迎來自己兩周歲的生日。而那天剛好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圖為朗卡在玩滑板車(攝影:陳舒)

        “我小時候的生活和朗卡不能比。那時候家裏最好的食物就是糌粑,酥油茶几乎看不見。即使這樣,也從來都不夠吃。”他一邊説著,一邊給朗卡剝著桔子。

        索朗多吉一齣生便是農奴。在他的記憶裏,一家9口人總是擠在一間漏風的土坯房裏,屋子裏瀰漫著牲口糞便的味道,每天“吃不飽、穿不暖、幹不完活,還有感覺一輩子都還不完的債”。

        四天前剛剛在克松進行的開耕儀式,是小朗卡嘴裏的“熱鬧時刻”。但這卻是索朗多吉過去最害怕的時候。

        “每年開耕和秋收,就意味著我們的苦日子到了。天一亮我們就得開始幹活,一幹就是整整一天。”索朗多吉説,幹得不好還會遭到農奴主的毒打。

        1959年3月28日,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在西藏終結,佔當時總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告別了過去被肆意打罵、任意賤賣贈送的日子,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身自由。

圖為索朗多吉(左三)和兒子索朗次仁(右二)在接受採訪(攝影:張寶亢)

        克松社區是西藏第一個進行民主改革的村子,因此被稱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目前克松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116人,他們當年幾乎都是農奴甚至奴隸。農奴後代在這裡更是為數眾多。

        “民主改革之後,我們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第一次知道吃飽飯是什麼感覺。”索朗多吉説,“我現在的生活都是共産黨給的。”

        此後的歲月裏,昔日農奴和他們的後代們,為過上好日子,不斷努力奮鬥。

        1985年,村民土多買了村裏的第一台東風卡車,並成為村裏第一個萬元戶。此後,交通運輸業一直是克松人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

        1994年起,中央實施對口支援西藏政策。西藏各級政府也出臺各項政策,推動地區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

        70歲的多吉和家人住的300平方米的藏式民居,便是2006年由政府安居工程建設的。屋子裏各种家具應有盡有,客廳中放著大大的彩電。

        作為一名曾經的農奴,多吉説:“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

        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指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為各族群眾走出農牧區到城鎮和企業就業、經商創業提供更多幫助。

        座談會召開不久,索朗多吉一家便開了一間藏式傢具合作社,大兒子索朗次仁是負責人。如今,合作社每年可為這個家庭帶來至少10萬元的收入。

        下一步,他們希望可以擴大規模。

        “我們現在主要是訂單式生産。希望以後能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製作成本,這樣我們就能賺更多的錢,幫助更多人致富。”索朗次仁説。

圖為邊巴和妻子尼瑪卓瑪在接受採訪(攝影:陳舒)

        也是在同一年,時年53歲的邊巴成立了一家施工隊,在山南周邊從事建築施工。現在每年光施工隊的收入就能達到60多萬元。隊裏工人每年的工資也能達到3、4萬元。

        四輛全款購買的汽車,去年新裝修的房子,150萬元的年收入,在整個中國,邊巴一家都算得上是“小康生活”。

        “作為農奴的後代,感謝政府的好政策,給我們帶來了新生活。”邊巴説。

        2018年,克松社區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9735.5元,是1978年的98.7倍。2017年,全村實現全部脫貧。

        邊巴的妻子、55歲的尼瑪卓瑪有每天晨起誦經的習慣,這位虔誠的信徒説,“現在的生活就是我的‘香巴拉’”。“香巴拉”在藏語裏,指的是藏族百姓嚮往追求的人間樂土。

        邊巴説,等到冬天不忙的時候,希望可以帶著一家人去北京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