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定林 量水而行 內蒙古向“地球癌症”科學動刀

發佈時間:2019-03-04 09:30:00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丨作者:施佳麗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人定勝天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但是尊重自然規律才是林業建設必須把握的重點。”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治理研究所所長閆德仁説。

        在庫布其沙漠腹地一眼望去,治理成果斐然:一撮撮高矮不一的小樹、一棵棵挺拔蔥蘢的沙柳,還有那放眼無邊的藤蔓網格。

        種樹能固沙,但在沙漠裏種什麼樹、怎麼種?這個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

        “人定勝天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但是尊重自然規律才是林業建設必須把握的重點。”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治理研究所所長閆德仁説,“庫布其沙漠能夠依靠沙漠植物的大規模種植來實現治理,是具有先天自然條件優勢的。庫布其沙漠平均年降雨量在280毫米,冬季寒冷的氣候又使庫布其年蒸發量大大小于炎熱沙漠地帶的年蒸發量,這裡的水資源並不匱乏。”

        採訪中,與沙漠打了30多年交道的閆德仁反覆強調一個理念——以水定林,林業建設一定要把握這個度。總結幾十年來內蒙古的漫漫治沙路,他表示,荒漠戈壁是經過長期的地質年代形成的自然地貌,而沙漠化主要是由於過度開墾放牧、超采地下水等人為活動導致的惡化現象。

        一個“化”字,正是人們科學施力的靶標,同時也闡明治沙是有區域性的,不是每一片沙漠都是治理對象,而且治理沙漠的目的是降低沙漠化所帶來的危害,並不是消滅沙漠。

        內蒙古風沙乾旱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境內分佈著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總面積的1/5。水資源短缺、水土匹配條件差是內蒙古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要瓶頸。多年來,在與風沙的搏鬥中,適合內蒙古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徵的抗旱造林系列技術應運而生。

        “種一棵樹,看似簡單,其實是個細緻活、技術活。”閆德仁介紹道,“首先是育苗期間要蹲苗,堅決不能突長;接著是起苗的時候,浸根沾漿很重要;運輸過程中要避免時間過長,還要做好保水措施;種植時要嚴格按照技術規程操作,擴坑、濕土、踩實等環節一個也不能少!”

        在部分地區,就有生長了20多年的楊樹仍然主幹矮小、分支叢生,有的甚至枯萎死亡,當地人稱之為“小老頭樹”。“這就是抗旱造林的技術環節沒有把握好,還有就是有些地方一味求快、求綠,忽略造林品質的結果。”閆德仁一語中的。

        近年來,內蒙古大力推廣抗旱造林系列技術。在造林過程中,大力推廣樹盤覆膜、大苗全株浸泡和針葉樹容器苗造林,並應用生根粉、保水劑、稀土抗旱劑、噴灑抑制蒸騰劑等系列抗旱造林技術;在工程建設上,順應自然規律,挖大坑、栽小苗,冬天聚雪、夏天積雨,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調整樹種結構,實現了從注重造林面積向注重造林品質轉變。

        “原來大家習慣以大密度造林的方式來治沙,現在是通過低覆蓋度治沙技術,以‘兩行一帶’的方式恢復植被,充分考慮沙區水資源承載力,保證治沙成效。”翁牛特旗林草局治沙站站長汪海洋對此深有感觸。

        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從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從“用力過猛”到“打蛇七寸”,內蒙古向“地球癌症”動刀的方式從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細化。也正是這種苦幹加巧幹的勁頭,才讓內蒙古版圖上的綠色由一點點、一絲絲,逐漸變成一塊塊、一片片,並舒展出千姿百態的綠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