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叢中藏金猴 記湖北神農架川金絲猴種群的發現研究歷程

發佈時間:2019-01-09 13:28:43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紀松濤丨責任編輯:李雯

在地處北緯31度“華中屋脊”神農架的唯一綠洲上,居住著一群美麗的原居民,它們淡藍的面孔上嘴巴大而突出,鼻子因極度退化沒有鼻梁,尾巴幾乎與身體等長,平日以百草為食,金絲披頭,氣質超凡,這便是“金絲猴”。

森林消防員與神農架川金絲猴溝通

金絲猴作為人類的近親,它在系統發育上處於舊大陸猴與猿之間的特殊分類地位,研究金絲猴對於人們認識和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金絲猴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指示性物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種群生存力的發展備受世人關注。

在地處北緯31度“華中屋脊”神農架的唯一綠洲上,居住著一群美麗的原居民,它們淡藍的面孔上嘴巴大而突出,鼻子因極度退化沒有鼻梁,尾巴幾乎與身體等長,平日以百草為食,金絲披頭,氣質超凡,這便是“金絲猴”——我國特有物種,也是世界上最漂亮和珍貴的猴類之一。

神農架金絲猴種群為川金絲猴湖北亞種,共8個種群,數量1280余只,主要活動在神農架區域的大小千家坪、大小神農架、金猴嶺、大龍潭、羅圈套等海拔1680-3000米針闊混交林裏,居住在約210平方公里仙境般的原始密林中。

在我國川金絲猴、黔金絲猴、滇金絲猴和怒江金絲猴4個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色名單物種中,唯有川金絲猴毛色金黃,周身披有赤褐、金紅、銀灰色長毛並伴有大量黑褐色底毛,在陽光照耀下,金彩熠熠,美名也由此所得。

神農架金絲猴發現過程  

19世紀末期,中國文化遠波海外,西方人在瓷器和國畫上見到身披金色毛髮的動物時,以為只是國人臆想的動物。1865年5月,獵手們為法國傳教士佩爾·戴維在四川寶興境內捕到6隻長尾巴的猴子。

戴維在5月4日的日記中記述了發現金絲猴的經歷:“我的獵手在穆坪東部地區等候了兩個星期。今天回來時,為我帶來了6隻仰鼻猴。這種猴子的毛色金黃可愛,身材健壯,四肢肌肉發達。它們的面部特別奇異,鼻孔朝天,幾乎位於前額上,像一隻綠松石色的蝴蝶停立在面部中央。它們的尾巴長而壯,背上披著金黃色的長髮,長期棲息在最高雪山的樹林中”。因它們閃閃發光的金黃色的皮毛,結合當地“長尾巴猴”的叫法,戴維給它們取名“仰鼻猴”。

1870年,法國科學家米勒·愛德華茲根據戴維送回的標本和記述,首次對四川寶興的金絲猴進行描述並於1874年根據舊時十字軍總司令蘇雷曼夫人的名字roxellana(羅克塞蘭娜)為其定名為“川金絲猴”(拉丁學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20世紀70年代初,國內外動物專家都認為川金絲猴僅分佈于甘肅、四川和陜西境內,神農架不可能有金絲猴存在。1977年,鄂西北奇異動物科考隊到神農架考察時了解到,在神農架的千家坪、紅花營、長岩屋,生活著一種特殊黃色毛髮猴子,尾巴與身體一樣長,面部天藍色,背部毛色灰黃,常年樹棲。於是,考察隊員在描述區域苦苦尋找,1978年在神農架長岩屋採集到2隻金絲猴實體,用福馬林浸泡後送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鑒定,最終被確認為川金絲猴。1980年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劉民壯首次對外公佈神農架有川金絲猴的分佈。

神農架金絲猴保護歷程

金絲猴屬我國特有珍稀靈長類動物,與大熊貓、白唇鹿和白鰭豚並稱“四大國寶”。由於皮毛珍貴,自西元前3世紀到上世紀中葉,濫殺情況嚴重,達官顯貴享用其皮毛製成的臥褥、鞍被、坐毯風行一時,加之飼養繁殖難度大,種群急劇下降。

為更好保護研究川金絲猴,早在1956年-1976年,北京動物園曾蒐集捕捉至少8隻金絲猴,在北京展出,並掌握了繁殖技術。上世紀70年代到2013年底,我國共在37家機構成功飼養川金絲猴362隻。

1984年11月和1986年6月,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牽頭,攜帶1對川金絲猴,分別赴美聖地亞哥和洛杉磯對外展出,這也是川金絲猴首次走出國門,受到西方遊客喜愛,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

1986年,金絲猴“陽陽”“虹虹”在西雅圖和波特蘭展出,很多人報名爭當飼養員。7月14日,這對“夫婦”在波特蘭生下“美美”。僅幾小時,就有60余人到展出地搶新聞報道,導致遊客最多一天達2萬人。不料,準備回國時,當地政府以“美美”是中美合作成果為由,拒開離境證明,讓其定居美國,後經我國政府干涉和國際輿論壓力,才准予放行。

冬季是人工補食實驗最佳期,而金絲猴警惕性特別高。2005年,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金絲猴考察小組。這支平均年齡僅24歲的隊伍,背著帳篷、睡袋、望遠鏡、乾糧等裝備,穿梭于渺無人煙、荊棘叢生的森林,跟蹤觀察金絲猴,歷時1年多時間,考察小組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接觸金絲猴,在冬季食物匱乏時,利用自然食物誘導金絲猴採食人工野外補充的食物,使人工補食實驗取得了成功。項目的成功,解決了金絲猴因冬季食物匱乏導致部分死亡的重大難題,實現了理論和技術的突破,形成了人工補食技術體系,搭建了完整的研究平臺體系。

2006年,神農架自然保護區與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李義明合作開展神農架金絲猴棲息地及季節性利用研究,並於2007年12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科技廳批准成立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

2012年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了我國首個專門研究金絲猴的“國家林業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基地”,搭建金絲猴研究平臺,凝聚國內外專家聚焦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研究,解決保護中瓶頸問題,為有效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神農架金絲猴研究歷程

神農架是中國金絲猴分佈最東端,也是種群中數量最少,遺傳多樣性最低,最具研究和保護價值的物種。多年來,神農架保護區進行日常巡護、紅外監測和跟蹤觀察,收集大量資料,探索性地進行金絲猴保護生態學研究。

1989年10月至1990年5月,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朱兆泉、賀德貴等與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楊其仁合作,採用野外跟蹤直數的方法對神農架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分佈、種群結構進行了調查,確定了神農架有金絲猴2群,數量501隻,棲息面積85平方公里,分佈密度為3.53隻/平方公里。

神農架地形、地質構造複雜多變,懸崖陡峭,谷深林密,曾發生多起山民迷路失蹤事件,但卻是金絲猴的世外桃源。

2004年-2009,時任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所所長的楊敬元主持實施“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生物學”項目研究,帶領小組冒著生命危險進山入林,對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及棲息地進行系統研究,在金絲猴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國內核心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5篇,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

為呼籲社會參與神農架金絲猴保護活動,激發和提高公眾熱愛自然的思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006年以來,神農架國家公園先後與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等舉辦了“中國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研究論壇”“中國靈長類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關愛野生動物,保護金絲猴”等會議活動9場次,並在2011年12月,經湖北省科技廳批准,創建神農架金絲猴保育生物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開始涵蓋金絲猴保護遺傳學、保護生物學等領域的學術研究。

實驗基地自成立以來,先後主持或參與“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973項目、863計劃,國家林業局行業專項、湖北省自然基金等項目10余項;開展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先後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2余篇,出版專著6本;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制定相關技術標準7項;申請軟體著作權1項;培養博士11人,碩士43人,2項成果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成果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金絲猴是人類的朋友,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珍貴的財富。保護金絲猴,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不僅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金絲猴,讓神農架的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使人與金絲猴同在藍天下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