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生態修復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發佈時間:2019-01-07 10:46:11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余新曉丨責任編輯:李雯

本世紀初,我國開始以生態修復的辦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進度。


森林植被具有涵養水源的重要功能

水土流失是我國水土資源遭到破壞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本世紀初,我國開始以生態修復的辦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進度。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各地以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土壤污染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與區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修復等為重點內容,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築起一道道生態安全屏障。

2002年8月,中國決定在29個省啟動開展為期3年的水土保持修復試點工程;2010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把加大生態修復的力度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目前,全國正在開展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的有128個市(縣、區)。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試點,我國生態修復成效顯著。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2400萬畝耕地有73.8%沙化,50%的天然草場沙化、退化,水土流失面積佔總面積的93%。為改變生態惡化現狀,從實際出發,當地在全國率先提出了“進一退二還三”戰略,開展了生態修復的大膽探索。2000年以來,烏蘭察布盟累計退耕種樹種草12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49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31%,森林覆蓋率由2004年的6.8% 提高到現在的8.7%,林草覆蓋度由2004年的20% 提高到現在的40%。全盟在生態修復治理下,地區生産總值、財政收入、糧食總産、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都翻了一番。

吳起縣位於陜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與沙漠的過渡地帶,水土流失面積369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97.4%,年侵蝕模數達1.57萬噸/平方公里。2008年吳起縣在黃土高原地區率先推出“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政策,全縣整體實行封育治理後,生態自我修復功能明顯增強,全縣完成退耕還林(草)155.5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83.83%。

黃河流域的生態恢復建設成效顯著,黃委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遙感監測中心對陜北地區地表植被覆蓋度變化監測結果表明:2007年7月到2012年7月的5年間,陜北高覆蓋度的植被面積在增加,而低覆蓋度的植被面積在減少,其中延安市植被覆蓋度大於45%以上的面積增加了5461平方公里;榆林市植被覆蓋度大於30%以上的面積增加了6093平方公里。與此同時,黃河潼關站實測輸沙量由1919—1959年平均15.9億噸減少到2000-2013年平均2.78億噸,減少幅度達到82.5%。

內蒙古烏盟、陜西吳起、黃河流域等許多地方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主要統籌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這是生態修復的突破口;二是封山禁牧、舍飼養畜,這是生態修復的關鍵措施;三是綜合治理、以小促大,這是生態修復的根本措施;四是調整結構、持續發展;五是生態移民、保護環境,後兩方面是生態修復的保障措施。

以上政策和措施,系統配套,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探索出一條依靠生態修復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新路徑。

(作者係北京林業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