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更雋秀 讓金山銀山更厚重: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紀實

發佈時間:2018-09-12 21:38:38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楊智凱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位於黃河“幾”字彎之南的庫布其沙漠,橫亙于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曾經是“如煙黃沙遮蔽日,生機綠木斷絕地”。目前,庫布其治沙技術已經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河北等地成功複製,並向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國家推廣。

位於黃河“幾”字彎之南的庫布其沙漠,橫亙于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曾經是“如煙黃沙遮蔽日,生機綠木斷絕地”。幾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當地群眾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庫布其沙漠實現了歷史巨變,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庫布其書寫的綠色傳奇,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樹起一面旗,也為世界荒漠化治理蹚出一條路。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典樣本
  庫布其曾經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鄂爾多斯歷史上三次大的開荒,秦漢時期移民開墾,盛唐時期民墾和屯墾,清代中葉伐林墾草、掠奪式農墾,歷史的欠賬一代代累積,使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形成了開荒—沙化—貧困,越貧困越開荒越沙化,越沙化又越貧困這樣一種惡性迴圈。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鄂爾多斯地區又出現濫墾、濫牧、“剝荒皮”現象,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鄂爾多斯人以史為鑒,沒有放棄這片沙漠,經過30年的植樹造林,如今庫布其沙漠1.8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6000多平方公里得到治理,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年降雨量由不足100毫米增至400多毫米,沙塵天氣由1988年的50次減少到2016年的1次,生物種類由十幾種增至530多種。庫布其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生態資源逐步增長,區域生態明顯改善,沙區經濟不斷發展,成為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
  庫布其從“沙進人退無躲藏”到“人沙對峙互不讓”,到“人進沙退變模樣”,再到“不以綠色畫句號,産業鏈上做文章”,打造了生態生計統籌、治沙致富雙贏、綠起來富起來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庫布其這一優質生態産品滿足了沙區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2017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發來賀信指出,這次大會必將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産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今天的庫布其為全球防治荒漠化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更提供了庫布其人30年治沙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傳遞了庫布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庫布其成功創建了被聯合國官方認可、寫入聯合國決議的沙漠治理庫布其模式。庫布其模式的核心內涵是政府政策性支援、企業産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和技術持續化創新,治沙、生態、産業、民生四輪驅動,平衡發展。這種模式是新型環境治理體系的先行探索,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高度契合,也同經濟與社會普遍發展規律高度契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風沙變風景,黃沙是黃金。庫布其治沙之所以成功,在於它踐行了一種理念,即增綠又增收,治沙又治窮。
  “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目前在庫布其沙漠參與治沙和沙産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80多家,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的“六位一體”生態産業體系,建成達拉特迴圈經濟工業園、庫布其生態工業園、生態光伏基地、200萬畝甘草等中草藥基地、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旅遊基地等多個産業基地,被聯合國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鄂爾多斯市鼓勵農牧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利益保障機制,切實確保讓種樹的人富起來,充分調動農牧民積極性。堅持將“綠起來”和“富起來”相結合,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富民政策和利民措施,讓廣大群眾從多方面受益,充分分享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獲得生態文明建設和民生改善的“雙實效”。
  鄂爾多斯市支援當地企業通過打造沙漠迴圈生態産業鏈,讓當地百姓擁有了沙地業主、産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産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每一種新身份都能帶來不菲的收入,是他們通往致富路上的重要法寶。嘗到甜頭的老百姓是庫布其治沙事業最廣泛的參與者,是最堅定的支援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他們讓庫布其治沙事業擁有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綠起來”也“富起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庫布其沙漠治理帶動了産業發展、改善了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促進了脫貧致富,沙漠的負資産變成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綠色資産,大漠黃沙轉變為綠水青山、再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更多農牧民共用到了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庫布其治沙,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讓百姓共用綠色福祉
  補齊生態短板,生態修復為脫貧工作奠定了基礎。2018年7月,隨著杭錦旗退出自治區貧困旗,鄂爾多斯市成為全區唯一沒有貧困旗的地級市。綠色發展,夯實了鄂爾多斯高品質發展的基石。庫布其也不再是京津風沙源,而是首都的後花園。
  鄂爾多斯歷屆黨委將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本建設,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充分靈活運用政府的“宏觀之手”,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職能,從源頭上構築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體系,相應實施配套政策,跟進投入真金白銀,讓國家、集體、個人攥成一個拳頭,讓政府、企業、社會齊心協力、齊頭並進,讓植綠、播綠、鋪綠的勁頭持續不減,熱情持續高漲。政策效益與紅利在10年、20年、30年、50年、70年以至若干年後日益彰顯。
  綠色接力是鄂爾多斯人的品德。他們用行動詮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的治沙面積,相當於前20年治沙面積的總和;343項治沙科技創新成果,有290多項都是這幾年取得的;許多重大生態産業項目,都是這幾年啟動的。庫布其治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過程中, 按照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思路,科學有效地推進。
  “鎖邊”治理,是在庫布其沙漠南北緣建設鎖邊林帶,阻止沙漠擴展。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在庫布其沙漠邊緣地帶營建起了長200多公里,南北寬3-5公里的喬、灌、草與帶、網、片相結合的綠色防風固沙體系,阻止沙漠擴展蔓延。“切隔”治理,是依託季節性河流和修建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進行治理。1999年10月建成通車的鄂爾多斯第一條穿沙公路,全長115公里。這一條公路的建成,不僅僅拉近了數十萬牧民與外界溝通、交流的距離,還破天荒地實現了對庫布其沙漠的切割式治理。
  多年來,沙漠治理主要方式為人工保護、自然恢復,由於缺乏生態水支撐,治理效果差且歷史漫長。黃河流經杭錦旗全長249公里,是全國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杭錦旗人將豐富的黃河淩水資源,引入庫布其沙漠腹地,“引河治沙”形成庫布其“水生態”奇觀。庫布其人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如今的庫布其沙産業,沙生植物加工搞起來了,生態正在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水準也有了明顯提高。
  鄂爾多斯市開展“七城聯創”,鞏固和提升全國文明城市,不斷改善城鄉環境,通盤考慮、整體謀劃,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做到了全方位。
  “庫布其模式”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綠色名片
  鄂爾多斯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牢牢抓住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牛鼻子”。
  從1947年至1952年的保護培育草原“三不兩利”政策到上世紀50年代提出“禁止開荒”“保護牧場”,60年代的“種樹、種草、保護基本農田”,70年代“逐步實現退耕還林還牧,以林牧為主,多种經營”,80年代的“念草木經”提出“三種五小”,同時提出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重。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政策,激發了社會各界巨大的治沙動力。
  到90年代提出並實施“兩翼一體”戰略“3153”工程。2000年乘著國家實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政策,確立建設“綠色大市、畜牧業強市”,相繼出臺“立草為業、舍飼精養、為養而種、以種促養”“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等政策。鄂爾多斯市建立起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最嚴門檻監管機制,推進紅線管理制度。將國家、自治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禁止開發區、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等重要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又提出綠色轉型,綠色發展,建設大美秀美鄂爾多斯的新藍圖。庫布其人從承包五荒到土地流轉,從土地入股到合作經營,遵循宏觀政策,探索具體措施,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棒接著一棒傳,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綠色基因流淌血脈。
  目前,庫布其治沙技術已經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河北等地成功複製,並向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國家推廣。
  為防治荒漠化,聯合國十分重視庫布其的治沙實踐。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成為第四屆庫布其世界沙漠論壇主辦方;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2017年9月10日,“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正式啟動。這也意味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攜起手來,共同化解挑戰和困境,共用荒漠化防治經驗,構建生態安全共同體。
  2018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期間,在舉行的主題為“可持續性、穩定與安全”的部長級會議上,以庫布其為代表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經驗,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中國庫布其的沙漠生態經濟模式是把綠色“鑰匙”,實現了治沙與減貧的雙贏,適合全球推廣。
  庫布其治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是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防治荒漠化模式,並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從貧瘠旱垣到雲白草青,庫布其治沙模式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綠色名片。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