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擋沙海護綠洲——走進大美祁連山

發佈時間:2018-09-12 21:38:38丨來源:甘肅日報丨作者:張倩 伏潤之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昌嶺山地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最東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在騰格裏沙漠邊緣塑造出這樣一座鬱鬱蔥蔥的大山,仿佛就是為了護佑山腳下的這片綠洲。

于祁連山山系而言,位於武威市古浪縣境內的昌嶺山,堪稱“獨具一格”的一份子。
  打開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後的功能區劃圖可以看到,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由西向東,依河西走廊綿延展開。當目光從祁連山系主體向東移動,你就會發現,在古浪縣與景泰縣交界的地方,獨立出一個小區塊,這便是昌嶺山。
  昌嶺山地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最東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在騰格裏沙漠邊緣塑造出這樣一座鬱鬱蔥蔥的大山,仿佛就是為了護佑山腳下的這片綠洲。
  距沙漠最近的“綠色屏障”
  從祁連山東段繼續向西行進,便進入了古浪縣。古浪,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兩屏三帶”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區位十分重要。
  出古浪縣城向東行駛70多公里,就來到了昌嶺山。這座祁連山東麓北端的獨立山體,由東向西,山勢高低起伏。山坡上青海雲杉、油松蒼勁挺拔,蔥蘢高大,芨芨草、駱駝蓬密密匝匝,生機勃勃。
  站在山腳下,頓感濕氣撲面而來,與縣城的乾燥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們決定攀登至山頂,一睹沙海與林場共存的奇妙景觀。
  上山路上,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廖空太介紹説,昌嶺山由於毗鄰騰格裏沙漠,因此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生態保護價值。“昌嶺山因海拔高度不同,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海拔2800米以上,屬山地草原荒漠帶,植被以芨芨草、駱駝蓬、葉蒿為主;海拔2500米至2800米之間,屬亞高山草原帶,分佈著雲杉、油松等;海拔2300米至2500米之間,屬山地乾旱草原帶,植被主要有馬先蒿、禾本科草類等。在這裡,可以看到油松與青海雲杉的混交林,也可以看到蒙古扁桃這種典型的荒漠植物。抗寒植物、旱生植物在這裡並存,比較少見。”
  拾級而上,約摸半個小時,我們登至山頂。舉目北眺,騰格裏浩瀚的沙海呈現在眼前。
  在陽光的映照下,遠處的沙漠泛著淡淡的金光,寂靜無聲;身邊的森林綠意融融,不時聽聞到啾啾鳥鳴。
  “昌嶺山屬祁連山余脈,距騰格裏沙漠前沿僅8公里,是亞洲地區距沙漠最近的天然次生林帶。”廖空太説。
  顯而易見,橫亙在此的昌嶺山成為阻隔沙漠南移的一道“綠色長城”。
  肖春生是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他的研究團隊關注祁連山及河西三大內陸河流域已經接近20年,昌嶺山也是他常年野外工作的地方。“越是邊緣區、交匯帶,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就越強。昌嶺山恰處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阿拉善高原交匯處,這樣的地理位置,無疑對任何環境波動都很敏感。而且,它還有著調節氣候的顯著作用。”站在山頂,肖春生比喻道,“昌嶺山就像是嵌進沙漠裏的楔子,茂密的森林植被營造出的小氣候,更像是荒漠裏的一座濕島。”
  除了能調節氣候,昌嶺山更大的價值在於涵養水源。
  的確,放眼望去,滿目翠綠,昌嶺山豐饒的森林資源一覽無余。在祁連山生態系統中,這些水源涵養林,在沙漠與綠洲之間,無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亞季風環流受昌嶺山高大山體阻隔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成為冰雪固存,另一部分則形成地表徑流。由於距離沙漠只有8公里,如果沒有這座大山的存在,沒有這些林地涵養水源,很難形成騰格裏沙漠裏的海子,從而造成沙化加劇態勢。”肖春生解釋説。
  著力保護昌嶺山
  昌嶺山素有“西北小武當”之稱。上世紀90年代,山上建有玉皇殿、祖師殿、文昌宮等道觀廟宇。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是昌嶺山最熱鬧的日子,來自各地的群眾,都會到昌嶺山燒香祈福。而且,這裡濃蔭遮蔽,山清水秀,成了當地群眾消暑納涼的好去處。
  減少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對於築牢這道生態屏障至關重要。
  在廖空太看來,昌嶺山這個脫離祁連山脈主體的獨立單元,承載著保障綠洲生態的艱巨使命。
  事實上,肖春生的研究成果顯示,近年阿拉善荒漠氣候呈明顯上升趨勢,但降水量變化並不明顯,沙塵暴發生次數顯著減少。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10年的遙感監測佐證了祁連山生態環境的優化:石羊河上游祁連山喬木林面積在增加,灌木林和草場面積相對穩定,水域面積增加。下游固沙林快速發展,已在民勤綠洲邊緣建設近10公里寬、100公里長的防風固沙林帶,對民勤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來到昌嶺山時,這裡已經實施了封閉管理,山頂上的幾座大殿已經人去屋空。同行的古浪縣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説,為防止昌嶺山生態遭受破壞,從去年起,古浪縣全面禁止在昌嶺山核心區及緩衝區內舉辦廟會等活動,拆除了保護區內的養殖場,將養殖場記憶體欄的150頭牛遷出了保護區,並對養殖場佔用地進行了平整及覆土,在生態恢復地面撒播種植披鹼草和高冰草草籽。
  “其實,國家實施天然林禁伐後,這裡的植被就有了很大的起色。”昌嶺山自然保護站站長張學良指著對面山坡上的林子説,“為了不斷擴大林地面積,我們每年還會在這樣一些陽坡面的宜林地上進行人工造林,有時一年的種植面積能達到五六百畝。”
  目前,昌嶺山林地面積達4.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2%。
  “這是一座意義非同尋常的青山。我們要以最嚴格的管理措施,加強管護巡查,從源頭上防止破壞環境的行為發生,保護好昌嶺山生態環境!”張學良堅定地説。
  人退草密生態優
  由於靠近騰格裏沙漠,生態植被相對脆弱,大風、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時常光顧古浪縣。
  “護水源,治風沙”,成為古浪生態環境保護的兩大重要任務。
  尤其是古浪縣南部山區,是石羊河流域的源頭匯水區,地理區位十分重要。
  祁連山烏鞘嶺鐵櫃山正處於南部山區。頭一天的強降雨,致使前往鐵櫃山的山路泥濘難行,我們未能如願進到山裏。但聽同行的古浪縣委宣傳部同志介紹説,現在的鐵櫃山可真是大變樣了。
  當年,為從根本上減輕山區資源承載壓力,改善人畜活動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現狀,古浪縣實施了鐵櫃山生態保護項目,對鐵櫃山3個行政村的近3000人進行易地扶貧搬遷。村民搬遷了,鐵櫃山得以休養生息,古浪縣大力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草、退牧還林,用了將近8年的時間,使鐵櫃山重現生機,植被覆蓋面積達3萬多畝,覆蓋率由搬遷治理前的不足10%提高到80%以上,狐狸、石羊、野兔、藍馬雞等野生動物也相繼出現。
  “毫不誇張地説,如今,清風拂過,鐵櫃山會翻涌起陣陣草浪。”他自豪地説。
  黑松驛鎮位於祁連山天然林區邊緣,區內生態環境脆弱,旱災、幹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為徹底改善祁連山區域生態環境,今年,古浪縣在黑松驛鎮磨河灣村的天井溝實施封山育林5000畝,目前封育區內苗木成活率達85%以上,植被覆蓋度顯著提高。據測算,5年後,這片土地灌、草覆蓋率可達60%以上,將有效遏制南部山區水土流失,進一步提高水源涵養功能,顯著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在古浪縣,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還在繼續。採訪中,我們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全縣累計搬遷南部山區貧困群眾1.47萬戶6萬餘人。移民搬遷後,南部山區將閒置耕地48萬畝、荒山130萬畝。
  “這些土地將規劃建立長50公里以上、寬20公里以上的生態修復區,通過人工造林、退牧還草等措施,逐步對遷出區退出耕地、荒山荒灘進行修復,增加遷出區林草覆蓋度,提升水源涵養功能,促進生態良性迴圈。”古浪縣國土局副局長宣鵬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