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通遼市文化事業獲得大發展

發佈時間:2018-07-13 13:26:24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文廣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為通遼市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

2018年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工作以文化事業發展為核心,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圍繞全市經濟工作大局,結合實際調整完善工作思路,文廣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為通遼市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

公共文化服務逐步提升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

●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館9個(分館86個)、圖書館9個(分館150個),博物館、紀念館15個。

●蘇木鄉鎮文化站141個。

●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67個。

●建成12個特色博物館。建成村史館29個。建成烏力格爾説唱館70個。

●市級廣播電視臺1個、縣級廣播電視臺7個,鄉廣播電視站74個。

●博物館年接待觀眾100萬以上,圖書館年接待讀者50萬人次。

●全市有9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每年走訪基層演出不少於100場。

●全市電影放映隊140個,放映員184名。民間劇團共3000多個。

●啟動了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的市圖書館新館建設。

文化遺産保護不斷深化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堅持地上、地下保護並重,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保護和管理力度。

●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492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3處,長城202公里,可移動文物78142件套。

●迄今為止,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稱號的文物遺址四處(全區共十處)。

●全市共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5家,每年免費接待觀眾120余萬人次。  

●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自治區級50項,市級以上項目124項,國家級傳承人10人,自治區級傳承人63人,市級以上傳承人196人。

●制定了《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獎勵辦法實施細則》。

●舉辦了“科爾沁杯”全區首屆烏力格爾大賽。現烏力格爾藝術館已正式對外開放。

●成功舉辦了全國第22屆版畫展。

文化精品建設成效顯著

●創作了舞劇《安代魂》《天上的風》、視聽音樂會《敖包相會的地方》。

●創作了適合在旅遊景區駐場演出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歷史民俗風情的節(劇)目28台。

●為重點旅遊景點、文化名人、古跡遺址創作經典傳奇故事100余篇。

●承辦了第六屆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歌曲《守望相助》入選2016年央視春晚。

●制定了《通遼市藝術精品創作扶持獎勵實施細則》。

●頒發了科爾沁文化政府獎,評出獲獎作品74件。

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取締了一些非法出版經營場所,收繳和銷毀了大批侵權盜版和有淫穢色情內容、宣揚封建迷信的非法出版物,依法查處了違規經營者。

●持續開展了“掃黃打非”專項鬥爭,深入開展了“掃黃打非”凈網、清源等專項治理行動,全面強化了出版物市場的管控。

●嚴格執行印刷複製企業“五項制度”,嚴厲打擊地下生産線和非法窩點。

●開展了綠色文化市場創建活動,全面提升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水準。

●組織全市兩級執法機構對全市的影劇院、歌舞廳、網吧、電子遊藝場所、營業性演出場所等文化市場人員密集場所進行全面排查,對發現安全隱患問題的經營單位立即責令整改,並及時函告消防部門。

廣播影視事業繁榮發展

通遼市文廣電局2012年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全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先進集體。本地廣播節目人口覆蓋率比2010年的84.8%提高了10.2個百分點,達到95%。

●綜合利用有線電視光纜聯網、衛星接收有線電視小網、數字MMDS技術手段,完成280個自然村的建設任務。

●採用直播衛星技術方式的1033個嘎查村、35870戶,覆蓋人口12.8萬人,以上村村通工程建設光纜471公里、電纜1118公里。

●傳輸電視節目平均41套。有線電視和數字MMDS節目入戶總數13302戶。35870套直播衛星接收設備可收聽收看25套衛星廣播節目、51套衛星電視節目。

●全市配套建設地面數字電視發射基站22個。

●解決全市農村牧區有線電視網路未通達的27萬戶農牧民家庭通過戶戶通設備接收通遼臺2套和各旗縣市區臺各1套(共3套)電視節目。

(來源:中國通遼網,整理:通遼發佈,原標題:改革開放40週年 | 通遼市大力發展文化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