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山:從貧困戶到“百萬戶”的蛻變

發佈時間:2018-06-11 09:18:59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牧場主就是王寶山,生活在正鑲白旗伊和淖蘇木寶日陶勒蓋嘎查,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百萬富翁”,一個愛在牛身上琢磨事兒、在養畜上不走尋常路的人,可十年前,他家已瀕臨貧困。

王寶山在給牛補飼 韓曉舟 攝

如今,在沙地多草場小的察哈爾草原上,越來越多的牧民開始了各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減羊去庫存、增牛補短板、賣奶去産能、換料降成本……這是屬於牧民王寶山的畜牧業供給側改革,一個動腦筋、善管理的新時代牧民典型,他抓住政策出臺契機,在沙地草場上引進良種肉牛,又以改變傳統養殖、投入方式激發出畜種優勢,推進一産、三産融合發展,使畜牧業要素實現了最優配置。

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坐落著一處規模不小的莊園,上千平方米的棚圈足有30間,150平方米的儲草棚內堆滿了飼草料,80多頭西門塔爾牛個個長勢優良,不難想像,這裡的主人定是附近牧民們的榜樣。

牧場主就是王寶山,生活在正鑲白旗伊和淖蘇木寶日陶勒蓋嘎查,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百萬富翁”,一個愛在牛身上琢磨事兒、在養畜上不走尋常路的人,可十年前,他家已瀕臨貧困。

2008年以前,王寶山守著幾百隻山羊過日子,草場一天天退化,日子也一天天窘困,養畜結構單一,山羊對草場的破壞嚴重,王寶山的牧業之路走到了“沙地養山羊、越養越絕望”的死衚同。常言道“樹挪死人挪活”,2008年王寶山積極響應政策嘗試轉型經營,在處理了全部山羊之後,他以自籌加惠農低息貸款的方式購進了20頭西門塔爾牛,開始了他養畜道路上的“二次革命”。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句話用以形容王寶山再恰當不過了。2017年,王寶山家的牛群規模已達百餘頭,牛奶的“庫存”也隨之增加,牛犢吃不了怎麼辦?同樣頭腦精明的王寶山妻子嘗試起製作各類牛奶副産品,三十多斤的奶豆腐、七八張奶皮子、兩桶牛奶酒,這成了她日常的固定工作。一年下來靠著出欄的肉牛及其副産品,王寶山家的毛收入達到了90多萬元,其中就有來自賣奶食品的十幾萬元。

看上去像半歲的牛,實際只有3個月齡,每個月牛犢可長100多斤肉,長勢為何如此之快?這樣的速度是“副業反哺主業”發揮出的奇效,王寶山的成功之道就是將“從牛身上賺來的錢再返還到牛身上”。原來,王寶山從賣奶食品的十幾萬元中撥出一部分錢,用以增加飼料的購買量,除了定量餵養,每天每頭帶犢母牛還可享受到早晚各一次的“營養加餐”。

王寶山説:“下牛犢之前每頭母牛補5斤精飼料,下犢之後每頭每天補15斤精飼料,選擇早晚各一次補料促使母牛吸收好,出奶量高,多出來的10斤飼料錢就來自於賣奶食品的錢,而賣一斤奶食品的錢要遠比買一斤飼料的錢多得多。”

“隨著飼料的加倍補充,牛奶的産量也常年供大於求,牛犢吃得飽、長勢好、增重快,同時各類奶食品的産量、銷量也隨之水漲船高,之後王寶山再將賣奶食品的錢反哺到牛身上,西門塔爾牛奶肉兼備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他家也進入了“牛産奶——奶換錢——錢買料——料養牛”的算賬養畜良性迴圈。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