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草原:藏族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發佈時間:2018-05-31 21:28:29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王沁鷗、石昊一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58歲的次多老人坐在羌塘草原特有的黑牦牛帳篷外,一張羊皮料在他腿上攤開。次多手執一根木質長棒,在皮料上來回摩擦。過了一會兒,老人起身,將皮料豎裹在一根粗木棒上,拿起另一個金屬長板,繼續在料子錶面上下搓動。

58歲的次多老人坐在羌塘草原特有的黑牦牛帳篷外,一張羊皮料在他腿上攤開。次多手執一根木質長棒,在皮料上來回摩擦。過了一會兒,老人起身,將皮料豎裹在一根粗木棒上,拿起另一個金屬長板,繼續在料子錶面上下搓動。

“木棒叫‘瑞’,金屬板名為‘吉馳’,都是摩擦皮料的工具,這樣做是為了讓皮料變軟。”次多介紹説,這是藏北牧民製作藏式皮襖的必備環節之一。

這無數牧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幕,近日被完整地搬到了西藏羌塘恰青格薩爾賽馬藝術節的藏北傳統生活體驗區內。

次多來自那曲地區班戈縣普保鎮。15年前,村裏建起了固定住房,次多一家四口告別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只在夏季的三個月中需要住在牧場帳篷中。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家裏用上了洗衣機、電冰箱,老工具在日益舒適的生活中顯得有些“過時”了。“有一段時間,我們都不再用以前的東西了。”次多説。

為了讓年輕人了解歷史、熟悉傳統,2014年,在班戈縣扶貧辦、旅遊局、農牧局的聯合幫扶資助下,普保鎮成立了民族特色手工藝加工合作社。政府提供專項資金集納傳統工具,並利用各種旅遊節慶活動向公眾展示。

三年來,次多徜徉于各屆賽馬節,借助祖傳的老物件展現原汁原味的牧民生活,不僅吸引了四方遊客駐足,一些藏族青年人也覺得親切。

那曲地區巴青縣的藏族小夥子邊加指著一個枕頭形狀的羊皮包對記者説:“這是用來從牛奶中分離酥油的。”説著便拿起羊皮包左右搖晃著示範起來。

如今,許多牧民已用上電動酥油機,婦女們再也不用為“打酥油”起早貪黑了。“但這些傳統工具中閃耀著祖先的智慧,是無盡的寶藏,有必要保留下來,傳給後人。”邊加説。

在現代社會,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共同面對的難題。在西藏,各級政府出臺多項舉措,致力保護藏族優秀傳統文化。藏語言文字得到廣泛學習和使用;傳統音樂、曲藝、歌舞等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全面搶救和保護;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王傳》整理成書,並被譯成英、日、法文出版。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了解到,過去五年間,國家安排資金16億元支援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與博物館建設,文物保護維修項目達到130項。

“如果沒有這些強有力的保護政策,很多舊東西可能就慢慢消失了。”次多感慨道。

此外,各地還積極探索,讓文化保護事業向産業化方向發展。班戈縣旅遊局副局長雲丹介紹,普保鎮合作社計劃在班戈縣城建立展示中心,展銷牛羊骨工藝品、藏毯等特色産品,進一步提升效益。次多樂觀預計:“我們目前每年大概有5萬元的利潤,以後會更多。”

那曲地區旅遊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西德説,那曲地區11個縣目前都建立了民族手工藝合作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有了更多的平臺。此外,歷時五年編寫的《藏北秘境》等多部藏漢雙語圖書畫冊也已出版,對藏北文化進行了完整的呈現。

“藏北高原擁有草原文化、象雄文化、苯教文化等豐富資源。我們希望通過系統的挖掘和整理,讓這些文化在現代社會繼續煥發勃勃生機。”西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