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區那曲鎮改造後的遼寧小區。
《西藏日報》1989年9月27日刊登的長篇通訊《拳拳公僕心》一文(攝影:謝偉)
“那曲變了,無論是那曲地區所在地,還是所屬各縣、鄉的建設,真的是翻天覆地!”這是見證了那曲地區幾十年發展的很多老同志的肺腑之言。
那曲鎮就是這巨變的一個鮮活縮影。
作為城鎮發展的建設者和見證者,那曲地區城建局副局長孫小龍説:“隨著黨的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那曲鎮不斷梳理中心城區空間框架,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生態城市初步形成,變化真是太大了!”
五縱六橫的城市道路整齊分佈、現代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建築錯落有致、各種時尚與傳統的商業門店鱗次櫛比……
那曲變了,變的不僅是城市的街道和建築,更多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産生活方式。
住在遼寧東路上的格傑,是那曲鎮土生土長的“城市人”。1990年,他們一家6口人居住在60平方米的土坯房裏,大風常常刮得房頂上的鐵皮和牛毛氈呼呼作響,一遇到下雨、下雪天氣,整個屋子裏陰冷潮濕,長輩們幾乎都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病。
格傑告訴記者:“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那曲的城市建設一年比一年快。2009年,根據城市規劃的需要,我們家搬遷到了現在的主城區,獲得了相當豐厚的拆遷補償款,政府還幫助解決了弟弟妹妹的工作。我也參加了居委會的勞務輸出經濟合作組織,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從那以後,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格傑與家裏人商量,租下了位於那曲鎮唐盛蟲草交易市場內的兩個門面,做起了蟲草生意,每年收入都在100萬以上。
談起這些,格傑感慨地説:“不只是那曲鎮,就連我們老家鄉鎮的變化也大得驚人。”
今年78歲的頓珠老人,10年前從那曲縣羅瑪鎮搬到了那曲鎮居住,一直住在老城區。小區內房屋朝向不一、街巷狹窄、危房較多,存在電線老化、排水不暢等問題,火災洪水隱患也比較多。
頓珠老人説:“看到我們小區以前的狀況還不如村裏、鎮裏強,我都有回老家的想法了。現在好了,政府沒有忘了我們,建小區,搬新家。”
自2008年以來,那曲地區按照《那曲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那曲城區舊城改造修建性詳細規劃》,積極配合那曲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指揮部,對浙江小區、遼寧小區、杭嘉小區規劃範圍內的785戶居民房屋進行了拆遷安置工作。老城區改造工程的實施,從根本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深受群眾歡迎。
由於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限制,近年來,那曲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臟、亂、差”的帽子扣在了那曲這座草原之城。
在中央和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2013年8月,那曲地區啟動了城市給排水、污水處理和集中供暖“三項工程”。目前,那曲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進入攻堅收尾階段,凈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已完工,排水工程於今年5月調試設備、試運作;熱源廠已安裝完成一台鍋爐,具備調試運作條件,正在進行剩餘脫硫除塵設備和另外兩台鍋爐的安裝工作,今年7月底將投入運作。
城區管網也將在今年年底基本鋪設完成,市政道路改建一期工程將於今年5月中旬開工建設,力爭今年8月1日前完成7條主要道路的建設……
傍晚,伴隨著火紅的晚霞,燈火輝煌的那曲鎮顯得格外迷人;穿梭其間的人們,給這座新城增添了勃勃生機,美麗的城市將帶給他們更多的希望。
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那曲這顆草原明珠將會在居住區、城市節點、公共軸線、景觀廊道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絢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