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茫茫草原,隨處可見成群的牛羊和賓士的駿馬。這裡是甘肅省海拔最高的縣城——瑪曲,最高海拔3800米。瑪曲境內有560萬畝的濕地資源,素有“中華水塔”、“地球之腎”和“天然蓄水池”美稱。
由於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相互疊加,這個高原縣城披上了神秘的外衣,無數的遊人來到這裡,探尋高原之城的足跡。
“賽馬之鄉”久負盛名
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在瑪曲草原上落下帷幕。8月13日上午,隨著幾聲炮響,瑪曲縣第十屆格薩爾賽馬節正式開跑,駿馬馳騁在1000米長的圓形跑道上,圍坐在跑道旁的十多萬觀眾吹著口哨吶喊,為飛馳的駿馬加油喝彩。
為了紀念格薩爾的拼搏精神,賽馬、乘馬撿哈達、乘馬射箭、引馬泅渡、馬術表演等馬上體育競技項目在當地民間流傳,特別是草原速度賽馬和耐力賽馬十分盛行。
據瑪曲縣畜牧局副局長宗文傑介紹,賽馬節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比賽時間一般為5天,此次賽馬節從8月13日開始,在為期5天的激烈角逐中,來自甘肅、青海、四川、廣東、安徽、西藏6省區的41支參賽隊的636匹馬進行了激烈角逐。
據悉,瑪曲賽馬節被甘肅省體育局評為甘肅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建設五大品牌體育賽事之一,瑪曲縣被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馬術協會命名為“中國賽馬之鄉”。隨著賽馬大會的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如今已成為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規模最大的體育盛會。
“瑪曲以舉辦格薩爾賽馬節為契機,對於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提高瑪曲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瑪曲經濟社會和民族體育、文化旅遊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瑪曲縣縣委書記王力説。
保護生態轉型牧業
馬是這個縣城的亮麗名片,牛羊是金字招牌。瑪曲縣境內有1288萬畝優質天然草場,為發展牛羊産業形成了先決條件。
“以前貧困,現在生活在高原的陽光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牧民拉毛加高興地對記者説。瑪曲縣尼瑪鎮哇爾瑪村位於縣城北部的公路邊,今年48歲的養殖戶拉毛加就生活在這裡。拉毛加響應黨的好政策,成立了由23戶社員參與的哇爾瑪藏羊繁育合作社,不但解決了合作社的社員們銷售的難題,也為社員們開闢了一條致富門路,出欄育肥後一隻90多斤的羊能賣到2000多元。
如今的拉毛加已成為當地養羊的專家,按照他的規劃,要將自己的合作社辦成當地最大的合作社,不但要為全縣供應羊肉,而且還要將自産的牛羊肉銷售到更遠的地方。
“瑪曲草原上不缺少雨水,到處都有水潭,供牛羊喝水。”整天守候在牛羊帳篷附近的牧民才讓扎西説,對於生活在高原上的牧民而言,他們更加關切牛羊帶來的收入。
瑪曲縣89%以上人口為藏族,去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3億元左右,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6600元。尤其是縣上將天然草場進行科學規劃後,這個有著“天然蓄水池”稱號的高原縣城生態經濟發展逐年向好,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樣本。
“來這裡的人多了,我們就有好收入。”才讓扎西説,每年的賽馬節,全國幾十萬人來到瑪曲草原上看賽馬,成為牛羊肉銷售的旺季。
採訪中,一位在瑪曲草原上經營帳篷農家樂的負責人説,當地旅遊業拉動經濟發展的效應十分明顯。“牧業轉型升級成為瑪曲縣發展主導産業的必然選擇,在大搞牛羊産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瑪曲正在發展牦牛肉製品深加工生産線,畜牧産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目前,生鮮牛羊肉、牛肉乾、酸奶等已經成為草原上的特有産品。”宗文傑表示。
草原城市投資熱土
每年春夏,瑪曲草原風光照片都要火遍遊客的微信、微網志。幾天前,來自北京、上海、浙江等16個省市的90余名黨史專家學者齊聚瑪曲,在探尋革命烈士宣俠父甘南藏區工作足跡的同時,也被美不勝收的草原風光所折服。
據瑪曲縣委宣傳部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去年瑪曲縣接待遊客3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53億元,創歷年新高。
“我們持續推進草原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近年治理流動沙丘3951畝、沙化草地9281畝,黑土灘草地人工改良7.14萬畝。種植樹木7萬餘株,兌現林業管護補助資金196萬元。”宗文傑説,包括草原濕地、飲用水源、野生動植物和土著魚類保護力度都有了新的突破,草原生態進一步和諧,縣域經濟得到了新的發展。
目前,瑪曲縣已編制了《瑪曲縣村莊佈局規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6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7%。這個高原縣城有了集中供熱,縣城商業步行街道路在烈日下顯得格外醒目,整個縣城瀰漫著商貿旅遊的氣息。
“缺氧不缺精神”。生態瑪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廣闊的自然資源使更多商家來到這裡尋找新的商機。目前,全縣17個大項目簽約資金28億元,這裡已是一片投資的熱土。
原標題:瑪曲:草原城市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