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揮灑在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群山之間,吐遜·薩吾提爬上了高聳的瞭望塔,遠處遷徙而來的候鳥清晰可見。今年,已是吐遜在這片自然保護區中堅守的第25個年頭。
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首個以保護高原生態類型與物種多樣性為重點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5萬平方公里的高原中棲息著35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不乏黑頸鶴、雪豹等珍稀物種,被譽為“東方的肯亞”,這裡也成了盜獵、非法穿越的“高發地”。
1993年8月,27歲的牧民吐遜“轉行”成為保護區管理局依協克帕提中心站的管護員,隨即見識了盜獵者的殘忍,30多只藏羚羊慘遭毒手,被剝了皮的“高原精靈”靜躺在荒原上。
“動物也是生命,咋能為了錢就這樣胡來?”眼前的慘狀,讓吐遜心疼不已。儘管當時缺車少人,他卻依然勇敢,成了牧民口中的“兒子娃娃”(新疆方言,意為“男子漢”)。
1994年的冬夜裏,吐遜在望遠鏡中看到了遠處閃爍的燈光,立刻通過電臺向上彙報,與趕來支援的同伴將盜獵者一舉擒獲。
當同伴駕車追擊逃竄的盜獵者時,吐遜又獨自端起鋼槍,頂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溫堅守了1個多小時,留下看守被控制住的盜獵者,他的左耳因此被凍掉一部分。
殘缺,卻也成了維吾爾族漢子最引以為傲的“勳章”。
自此之後,深感勢單力薄的吐遜開始不厭其煩地向牧民們宣講。多年來,山上的牧民都成了依協克帕提中心站的“流動崗哨”,織起了嚴控盜獵、非法穿越的網路。
海拔近4000米的依協克帕提中心站,即使是在盛夏的夜晚,房間裏都得生火取暖,湖邊的沼澤地更是讓阿管局從山下聘來的“生力軍”們望而卻步。
“人來了一看這兒的環境,沒幾天就走了。我都還沒搞清楚人家叫什麼。”吐遜説,週旋于盜獵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間,山上的牧民也逐漸撤到了山下,如今只剩下6戶、19個人。
幾年前,吐遜也曾被調回若羌縣城,卻最終仍返回山上伏冰臥雪,守護阿爾金山的萬物。
近年來,隨著阿管局與當地政府和可可西裏、羌塘等周邊保護區的通力合作,盜獵、非法穿越得到一定控制,吐遜的工作重心也漸漸轉變成了救助野生動物。
讓吐遜記憶最深的,是4年前遇見的一隻被媽媽弄“丟”了的小藏羚羊。
為了這只“小精靈”,吐遜和妻子從山下買來了牛奶,小藏羚羊也逐漸長大。此後,藏羚羊同吐遜達成了“默契”:早晨在附近吃草,晚上就回到院子裏。直到一個冬日的清晨,吐遜再也不見它的蹤影。
“連續好幾個月,我都感覺是自己的一個孩子離開了。”吐遜説,他一度很失落,但最終也為藏羚羊回歸廣闊的天地開心。
“黑頸鶴翅膀斷了,就給上個夾板;巡邏時撿回了8枚斑頭雁卵,便讓管護站餵養的母雞孵化……”儘管遠離兒女,但救助過的動物們,都成了陪伴吐遜夫婦的“家人”。
4月,阿爾金山冰雪漸融,在吐遜使用了20多年的老望遠鏡中,盜獵者的身影不見了,棲息生活的動物更多了,甚至在中心站不遠處,也有了藏羚羊的身影。
52歲的吐遜期待,人類的足跡能早日撤出,將這片“凈土”徹底交還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