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實施禁牧封育15年:實現生態和經濟發展“雙贏”

發佈時間:2018-05-28 22:58:46丨來源:央廣網丨作者:尚陵彬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經過15年的禁牧封育,寧夏全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3.5%,比禁牧前提高18.5個百分點,畜牧業總産值達到151億元,比禁牧前增長4.2倍,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4月13日,寧夏各地喜降春雨,甘霖滋潤下,草原青翠。記者從寧夏自治區農牧廳了解到,經過15年的禁牧封育,全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3.5%,比禁牧前提高18.5個百分點,畜牧業總産值達到151億元,比禁牧前增長4.2倍,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寧夏境內擁有天然草原面積3149.23萬畝,是寧夏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和黃河中游上段的重要生態保護屏障。上世紀60年代,由於氣候變化、長期過度放牧、亂採濫挖亂墾等原因,約有9成左右的天然草場不同程度出現了退化、沙化。2003年5月1日,寧夏實行全境禁牧封育,讓天然草原“休養生息”。15年來,寧夏搶抓國家加大生態建設歷史機遇,圍繞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制定相關法規條例和政策措施,積極組織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措施,草原生態得到明顯恢復,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積逐年減少,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據有關部門研究調查,草原沙化由禁牧前1376.51萬畝減少到1166.51萬畝,草原多樣性指數、物種豐富度、均勻度分別比禁牧前提高了15%、22%、45%。

4月13日,記者走進鹽池縣高沙窩鎮草原,滿眼新綠,曾幾近滅絕的草灌植物隨處搖曳。“不光是草原植被覆蓋率、産草量提高了,草原的恢復也漸漸影響著寧夏的小氣候。”自治區農牧廳草原站站長趙勇告訴記者,據統計,禁牧前全區平均年降水量264.6毫米,而2017年為323.4毫米,增加22.2%;沙塵天氣由禁牧前年均16.4天,降低到2017年的11天,減少5.4天,生態成效非常顯著。

禁牧封育不僅染綠山丘,還讓農牧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高沙窩鎮南梁村村民孫萬會家有300多畝草原,他養了70隻羊,全部按照標準化養殖規定進行圈養,加上政府發放的草原生態獎補等各種政策補貼,年純收入超過3萬元。

“實行禁牧封育政策後,我們每年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資金3.2億元,用於禁牧草原補助、牧戶生産資料補貼,促進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通過大力推進舍飼養殖和設施養殖,農民們轉變觀念發展現代化畜牧業,去年全區羊只飼養量達到1822萬隻,比禁牧前增長72%;肉牛飼養量270萬頭,增長56%;奶牛存欄量60萬頭,增長了3倍。”自治區農牧廳有關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