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瑪納斯:依法保護濕地 再造美麗樂園

發佈時間:2018-05-28 22:57:59丨來源:新疆日報丨作者:隋雲雁 蘇璐萍 黑宏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春日陽光下,遊濕地、賞雪景、觀天鵝……近年來,新疆瑪納斯縣堅持依法保護,有效制止破壞濕地的各種違法行為,濕地迎來了恢復生機的良好機遇。如今這裡草木繁盛,水面浩瀚,鳥兒紛飛,成為當地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春日陽光下,遊濕地、賞雪景、觀天鵝……這個春節,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內遊人如織,在這裡人們呼吸新鮮空氣,踏雪觀鳥、放飛好心情。

近年來,瑪納斯縣認真貫徹《新疆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條例》,堅持依法保護,有效制止破壞濕地的各種違法行為,濕地迎來了恢復生機的良好機遇。如今這裡草木繁盛,水面浩瀚,鳥兒紛飛,成為當地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600多只天鵝成風景線

2月7日,記者來到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的天鵝園景區,登上觀景高臺,不遠處的水面上,天鵝成群結隊在歡騰鳴叫。“今年來了600多只天鵝。”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管護隊隊長劉永軍告訴記者,語氣自豪。

2010年10月瑪納斯縣林業局濕地辦公室成立時,劉永軍來到這裡工作,不久,這裡成為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他介紹,這裡處於世界候鳥遷徙“3號線”,是候鳥飛躍阿爾泰山和天山的“能量補充站”。

2012年12月25日,劉永軍和同事為候鳥投食,途經一處蘆葦蕩時發現一隻小天鵝在水面上窩著不動,“我們穿上水褲,下水把它抱了上來。它的胸口有一大塊冰,渾身都是冰碴。”劉永軍説。小天鵝得到了救助,怕它孤單,劉永軍還從市場上買了只家鵝陪伴。

劉永軍他們把小天鵝當寶寶一樣照料著,用玉米、胡蘿蔔拌上麵粉喂食,發現它最愛吃玉米。那個冬天,管護隊共救助了6隻天鵝,國家林業部門派專家給它們裝了帶定位功能的環志。

去年入冬,一隻帶著環志的天鵝再次來到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它已連續5年帶著“妻兒”來這裡。不同的是,2012年的冬天,它的同伴只有100多只,到現在濕地迎來了600多只天鵝。

劉永軍的微信昵稱是“濕地守護者”,他為自己從事的工作而自豪。這些年來,他們依法守護著這片凈土,嚴禁牲畜進入,嚴防盜獵,呵護著來到濕地的生靈。為解決越冬天鵝食物不足、活動水域不廣等問題,管護隊採取了人工投食、破冰造湖等措施。

每年11月,管護隊都會用機械、人工除去湖面上的草,把天鵝即將降落的棲息地清理出來,並在湖邊放20多個木製食槽,每天固定時間投食。在嚴寒天氣裏,他們要在湖面人工破冰,給它們提供飲水水源。

沒有休息日更沒有春節假期,管護隊員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天鵝。等到春分,天鵝遷徙了,他們還會繼續投食,確保百靈鳥、斑鳩、綠頭鴨、麻雀這些長留鳥有吃的。

為保護濕地退牧退耕

“你現在看到的天鵝棲息的地方,以前牛羊成群,最多時達到2萬多只。”劉永軍告訴記者,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時常可以看到天鵝、野雞、大雁等野生動物。但到了八九十年代,農民開始在濕地開荒,種植棉花、油葵、玉米、番茄等農作物,還趕著牛羊來放牧。

草被吃光了,植被也遭到破壞,人和機械的進入驚擾了野生動物,破壞了它們的家園,結果就是人進鳥退。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成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退牧還濕,退耕還濕。

這項工作並不好做,2011年,這裡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都在1萬多元。“返租土地,每畝每年補償500元。”劉永軍説,雖然這是瑪納斯縣為了保護濕地拿出的大手筆,但農民很難接受——他們不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好處,只願意算每年的收益賬。

於是,瑪納斯縣發動鄉鎮幹部和黨員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去兩次三次,直至做通。黨員幹部率先退耕還濕,他們再發動自己的親友,逐步推進這項工作。

至今,還濕工作還在進行中。到2017年底,這裡已經退牧還濕6萬畝,退耕還濕1.6萬畝。

看到春節期間遊客如織,劉永軍的表情十分自豪。“2018年,為了給候鳥提供更好的棲息環境,我們將重新鋪設投食點,增加冬季水域面積,增加候鳥活動空間,加強巡護,防止盜獵。還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濕地,愛護野生動物。”他説。

農牧民守法意識增強了

記者在濕地公園看到,管護員近日救助的一隻大雁正在室內過著愜意的生活。“每天喂食,晚上我們離開時將它放出籠子,讓它活動筋骨,等雁群來時有體力跟著走。”管護員白連正説,語氣小心翼翼,生怕嚇著它。

把野生動物當孩子一樣呵護的白連正是退耕還濕的農民。“當時我在這裡有地,收益不錯,我的黨員侄子天天來説退耕還濕的重要性,那會兒不懂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實在是被侄子説煩了才同意的。”白連正笑著説,他在其他地方還有地,機械化收割和田間管理,不需要太操心,於是就到濕地公園當了管護員。

每年3月中旬,濕地都會迎來大批歸來的候鳥。這些候鳥補充體力之後再繼續飛行,去北方繁殖。等到10月,候鳥會再次回到濕地轉机休憩。為保護候鳥順利過境,白連正和同事們24小時巡邏檢查,並在濕地周圍安裝了圍欄,禁止遊人和牲畜進入。剛開始並不順利,沒有執法依據,他只能和鄉親們講人情:“你的牛羊把草啃完了,我就下崗沒飯吃了,圈養對你對我都好啊。”

《新疆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條例》出臺後,情況有很大改善,然而普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白連正耐心十足。鄉親們之間都很熟悉,聚會時有人開玩笑説,天鵝肉什麼味道,想品嘗一下。白連正挺不高興,又不好背誦《野生動物保護法》條文,於是他笑著回答:“吃了好呀,有人管你吃住,隨身有警察保護,就是不太自由了。”大家愣了一下,然後都大笑起來,這個普法算是達到了目的。

通過這幾年對各類法律法規的宣傳,周邊農牧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越來越強。濕地公園成立至今,管護隊救助的各類野生動物中,有不少是農民發現後主動送來的。

環境美了生活好了

白連正的管護工作挺辛苦,每天要騎著電動車在自己的巡線巡護兩趟,還看管料理著300畝果樹。“電動車進不去的地方就步行,一是防火,二是防止牛羊進入濕地,發現問題就及時撥打‘119’‘110’。”他説,隨著村民法律意識的提高,這些年工作好開展了,基本沒有發現啥問題,不過還是不能放鬆管理。

大家的辛勞付出,讓濕地重新煥發了生機。“濕地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功能。”劉永軍説,依法還濕後,這裡的小氣候有了明顯改變,水資源豐富了、植被增多了、野生動物也多了。如今,濕地公園有200多種植物、331種野生動物,已成為鳥類的樂園。

環境的改善,讓濕地成為發展農家樂、漁家樂、庭院經濟、餐飲、養殖、垂釣等休閒旅遊項目的“寶地”,當地農牧民就業增收有了新渠道。瑪納斯縣近年來投資1.3億元,在濕地公園修建了遊客集散中心、3座科普宣教中心、18公里木棧道、23公里景區道路、9座濕地觀景臺和4座觀鳥臺,促進旅遊發展,讓生態保護惠及民生。

濕地附近農民陳學武對此體會深刻。去年4月29日,他和妻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入景區搞起了餐飲。烤肉、黃面、涼皮、羊肉粉湯、油香……小吃攤品種多,很受歡迎,當年他們就嘗到了甜頭。“遊客很多,我們每個月可以凈賺1萬多元,不亞於城裏人的高工資了。”他笑瞇瞇地告訴記者,今年他和妻子還要來擺攤,還要動員更多村民一起來。

“退牧、退耕的農民深切感受到了環境變化帶來的益處。”劉永軍説,事實證明,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並不矛盾,它們互相促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們要把這塊濕地守護好,建設美麗家園,讓大家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劉永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