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脫貧奮袂急行 攻堅鏖戰正酣

發佈時間:2018-05-26 23:32:09丨來源:呼倫貝爾新聞網丨作者:馬琰丨責任編輯:許浩成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拔寨的衝刺期,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可謂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

脫貧奮袂急行 攻堅鏖戰正酣

脫貧奮袂急行 攻堅鏖戰正酣

  張振軍引進提子種植技術。

脫貧奮袂急行 攻堅鏖戰正酣

  食用菌種植現場。

脫貧奮袂急行 攻堅鏖戰正酣

  唐殿華和雇工正移挪柞蠶。

扶貧,這是一個飽含溫度的詞彙,也是一個時代民生至高的創舉。一直以來,扶貧攻堅始終是呼倫貝爾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任務的重中之重。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拔寨的衝刺期,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可謂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呼倫貝爾人以絕處求生的勇氣、破釜沉舟的信念、義不容辭的責任、帶民致富的決心、決戰決勝的姿態,深入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拓出了一條條符合自身實際、深受百姓歡迎的致富新路。

今年以來,呼倫貝爾市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累計投入金融扶貧可用貸款和財政資金30.12億元,其中投入市級財政資金8590萬元,比上年增長290 %。為確保年內3萬人實現脫貧,深入實施了産業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十大行動”模式,確保如期高品質完成精準脫貧目標。切實做到了底數清、責任清、措施清、要求清。

有的放矢,落靶處,扶貧箭無虛發

貧困,根源在於困。群眾不具備發展生産的要素,因“困”而致貧,因困于窘境而導致“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如何實現?關鍵在於政策的引導,從而讓受困者獲得倍增發展的機會與可能。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渾身下藥到“靶向治療”,呼倫貝爾脫貧攻堅的思路和機制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摸清底數,為對症下藥奠定了基礎。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制勝之道也在於精準。摸清底數、建檔立卡,被稱為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役”。據統計,2016年初,全市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2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市4個,革命老區旗市5個,3個人口較少民族自治旗被自治區列為集中連片特困片區,全市有貧困嘎查村280個,佔行政村總數的36%。經過建檔立卡“回頭看”,識別貧困人口25660戶、61660人,佔農牧業人口的7.1%。與過去相比,貧困面大幅縮小了,但現在面對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的“硬骨頭”。

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啟動資金,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全市建檔立卡數據分析,35.2%的貧困農戶因病致貧,28.2%的貧困農戶因缺生産資料致貧,14.7%的貧困農戶因缺資金致貧,7.8%的貧困農戶因缺勞力和技術致貧,疾病、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是目前主要的致貧原因。呼倫貝爾市因戶因人制宜,根據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實際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幫扶,採取增收與救助結合、長期和短期幫扶措施結合的綜合性措施,宜農則農,宜工則工,確保貧困戶增收穩定且可持續。同時在重視貧困農戶的産業發展和創收的同時,重點解決健康和教育問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呼倫貝爾市為了打破“一刀切”的傳統扶貧方式,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逐家逐戶制定差異化的幫扶措施。阿榮旗實施了“2+8”産業精準扶貧模式,扎蘭屯市實施了“九大”精準扶貧工程。全市探索出“村企合作共建、産權收益、支部+、互助金扶貧、金融撬動、能人帶動、自主創業、眾籌引路、功能表式培訓、救助模式”等10種精準扶貧模式。不斷培育壯大農牧民合作社、扶貧龍頭企業,支援通過土地託管、牲畜托養、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途徑,帶動貧困戶增收,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係。

派人精準,精準管理前所未有。據悉,“十三五”期間,全市派出市直16支引領隊153個機關事業單位幫聯106個蘇木鄉鎮,38名廳級幹部包扶194戶,市直部門單位627名班子成員幫聯533個嘎查村,市直部門副科級以上幹部1175人每人落實5戶幫扶任務,全市派出390名幹部任貧困村第一書記。旗市區選派16360名優秀幹部入村入戶包扶2.5萬個貧困家庭,做到戶找幹部清,幹部找戶清。

精準追蹤,建設“大數據平臺”監督機制。按照“措施清”的要求,側重對包扶幹部、包扶措施和項目實施、資金的使用加強管理,特別是精準監督功能成為自治區首創,按照“一人一碼,一戶一碼”的精準管理,全部包扶軌跡載入數據庫,實時監督入戶,定期考核包扶成效,實現了貧困資訊與幫扶幹部資訊無縫對接。

阿榮旗向陽峪鎮松樹林村村民榮良菊一家是村裏的貧困戶,日子過得很艱苦。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鎮畜牧獸醫站站長張偉民結對幫扶榮良菊一家。按照扶貧工作要求,張偉民至少以每週一次的頻率到榮良菊家裏了解産業發展情況,幫助解決生産中遇到的難題。並且拍下照片,加上文字介紹,通過微信上傳到大數據平臺。

像張偉民一樣的包戶幹部,阿榮旗共派出1498名。今年,阿榮旗利用“網際網路雲技術+微信平臺”,在全市率先建設了阿榮旗精準脫貧立體大數據管理系統,以大數據涵蓋大民情,以精細化管理倒逼扶貧開發工作全面落實,為脫貧攻堅提供資訊支撐和保障。通過數據平臺可以隨時查看每名包戶幹部的工作動態,每名幹部按規定入戶開展幫扶工作時,在貧困戶家中上傳工作數據,通過定位功能,就可以掌握包戶幹部工作地點。再通過他們上傳到系統裏的圖片、視頻,就可以追蹤每一個貧困戶每一階段的脫貧工程實施情況。

政府領航,漾舟處,産業雙槳驚鴻

一項項扶貧政策,讓百姓有了致富的底氣,剩下的,就是甩開膀子,開動腦子,徹徹底底挖掉窮根!

補齊短板,關鍵是個“錢”字。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撬動信貸資金投入,才能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自治區對我市6個重點旗市實施的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已是第4年,我市與富民産業有機結合,引入保險機制,為貧困戶提供自主選擇“點菜式”貸款,有效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截至目前,累計發放貸款3.49萬筆、18億元,其中,富農貸發放3.48萬筆、16億元,強農貸29筆、1.7億元。2016年發放8807筆、4.2億元,其中富農貸8805筆、4億元;強農貸2筆、1200萬元。工程覆蓋了60個鄉鎮蘇木、458個嘎查村,支援農牧戶3.4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萬戶,支援了29家牛羊肉加工、乳製品加工、畜牧養殖業、旅遊餐飲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發展。金融扶貧有效激發了貧困地區發展活力,使貧困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金錢支援。

授人以漁,變“輸血”為“造血”。為提升我市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各旗市區立足貧困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積極推廣産業扶貧模式,不斷培育壯大農牧民合作社、扶貧龍頭企業,支援通過土地託管、牲畜托養、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途徑,帶動貧困戶增收,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係。充分利用貧困地區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特色資源,結合當地種養殖習慣和農牧民意願,因地制宜實施以“特色”為品牌的現代特色農牧業産業,培育壯大黑木耳、萬壽菊、中草藥、菇娘、柞蠶養殖、水稻種植等市場前景好、附加值較高的地區特色産業。引進培育壯大了一批特色農林産品加工企業,帶動貧困地區畜禽肉類、水産品、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藥材、林産品、特色糧食等産品的開發。

如今阿榮旗的“園區拉動、統分經營、院農共建、股份合作、龍頭帶動、科技引領、能人帶動、立體種養”的8種産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輸血”與“造血”有機結合,走出了特色産業扶貧新路子。松塔溝村317戶村民中,養蠶的農戶就達到了280戶,全村年放養柞蠶達200把以上。僅此一項,就可使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近3000元,“小蠶蟲”帶富全村百姓。

莫旗開展脫貧攻堅以來,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的扶貧産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特色産業,讓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走上“造血”精準脫貧之路。如今,烏爾科的菇娘、宜臥奇的黃煙、庫如奇的中藥材……特色産業已成為各村的“金字招牌”。

興隆泉村貧困戶孫成鐸,今年在烏爾科村包地種了15畝菇娘,目前已收入2萬多元,“看今年的收成,掙三四萬元不成問題。”孫成鐸靠種菇娘當年脫貧,這讓他非常高興。這是莫旗做大做強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今年全旗菇娘種植面積達10萬畝,莫旗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菇娘生産基地之一,産品暢銷全國70多個大中城市。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病。我市針對因學致貧、失業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教育扶貧和勞動技能培訓轉移就業脫貧;落實“雨露計劃”項目,資助 “建檔立卡”戶中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貧困家庭學生;建立“貧困家庭救助基金”,確保貧困家庭中學齡前至高中階段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實施健康救助,創新健康扶貧模式,破解貧困戶因病返貧難題。對患慢性病、常見病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長期門診治療,或行動不便的、長期臥床的和孤寡老人,設立家庭病房;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實施“醫療陽光救助”工程,為重點鄉鎮衛生院配備基本醫療設備,實現重大疾病及時診斷、就近治療,減輕負擔;為重點貧困村配備“萬診寶”設備,建立旗鄉兩級聯網的數字影像“雲平臺”建設試點,實現貧困人口體檢不出村、不出鄉,做到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實現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全覆蓋。

雨洗晴空,雁初飛,航道標新創異

文化産業,脫貧致富新途徑。呼倫貝爾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又有著發展文化扶貧産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以扎蘭屯市工筆畫及羽毛畫、根雕、剪紙、旅遊紀念品開發為代表的文化産業扶貧已興起。阿榮旗、莫旗、新巴爾虎右旗瑪瑙石採集、加工,鄂倫春族樺皮手工製作、鄂溫克族“太陽花”手工藝、蒙古族服飾等民族文化産業也成為群眾增收的重要途徑。

旅遊文化,旖旎風光遊人來。漫林疊翠,草原碧透。走進呼倫貝爾,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從神秘的嘎仙洞到蒼茫草原,從九曲回腸的莫日格勒河到室韋白樺林,遊人如織。依託貧困地區特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發展農家樂、牧家樂等特色旅遊,旅遊扶貧正成為呼倫貝爾扶貧開發的重要載體。阿榮旗音河鄉勒莫格日景區旅遊、松塔溝採摘園、牧人寨森林溫泉旅遊景區旅遊扶貧模式為扶貧再“造血”。莫旗騰克村“農家遊”,額爾古納市俄羅斯民俗旅遊,扎蘭屯市“網際網路+認養農業”體驗遊等旅遊扶貧模式驅動貧困地區實現精準脫貧。

網路電商,開拓“網際網路+”新態勢。過去,因交通不便,資訊和銷售渠道不暢等因素影響,導致貧困戶種植農産品常遭遇“賣難”的尷尬狀況。如今,電子商務已成為扎蘭屯全民創新創業的“新陣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的“新引擎”。

2015年,扎蘭屯主動適應“網際網路+”新態勢,通過眾籌扶貧引路,開拓貧困群眾發展電商扶貧資金渠道。一方面,通過政企合作培育本地運營商在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行政村建立智慧鄉村服務站70個,並引進京東農村、電信114商城、趕街網、呼倫貝爾品生態等電商平臺入駐。另一方面,通過進駐蘇寧易購、京東商城、淘寶、天貓、郵樂匯等電商平臺,合作開展扶貧農産品上行外銷活動,通過智慧鄉村服務站收集貧困戶的雞蛋等農産品送到市區銷售,幫助貧困戶直接或者通過龍頭企業,將農産品能賣出去,賣得遠,賣個好價錢。實現了貧困群眾做電商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般性商務到與脫貧致富相結合的跨越發展和突破,為我市率先打響了全區電商扶貧攻堅戰。

扎蘭屯河西街道回民村62歲的張秀榮一家,就是貧困戶電商創業的典型。通過網上眾籌種植大棚、種植黑木耳和打造“一把木耳”品牌的網上銷售,實現年收入3萬餘元,並帶動其他11戶農戶成立合作社共同發展,已入選了農業部“網際網路+”新農民創業創新百佳成果,曾在《新聞聯播》中報道。扎蘭屯市電商扶貧目前投入1000萬元,實現149戶365人脫貧。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十三五”的號角已吹響,而我市扶貧開發還有“硬骨頭”要啃。未來幾年,按照自治區“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高”的要求,將努力實現2017年4個區貧旗市脫貧摘帽;2019年2個國貧旗脫貧摘帽,2020年全市脫貧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勁頭,咬定目標幹、只爭朝夕幹、與時俱進幹、擔當責任幹、齊心協力幹,堅決打好打贏這場“攻堅戰”。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

——摘自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的講話

(記者 馬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