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産品如何走出大草原

發佈時間:2018-05-19 20:10:17丨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丨作者:汪波 賀勇丨責任編輯:許浩成

眾多有待走出“深閨”的綠色農畜産品,如何提升其品牌效應,擦亮金字招牌,拓展銷售渠道,是擺在內蒙古面前的一道難題。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王玉明表示,未來自治區將大力實施“綠色農畜産品輸出工程”,全方位拓展銷售渠道,推動內蒙古優質綠色農畜産品走向全國。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大草原聞名的內蒙古自治區,土地遼闊、氣候多樣,發展農牧業的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內蒙古乳製品、羊肉、牛肉、羊絨、馬鈴薯等産量均居全國第一位。這裡天藍水凈、遠離污染,建設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優勢巨大。然而,仔細分析會發現,雖然生産規模較大,但除了蒙牛、伊利、鄂爾多斯等少數響噹噹的知名品牌外,仍有相當多的綠色農畜産品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

眾多有待走出“深閨”的綠色農畜産品,如何提升其品牌效應,擦亮金字招牌,拓展銷售渠道,是擺在內蒙古面前的一道難題。

內蒙古不僅僅有蒙牛伊利

京津地區優質小麥加工品和優質牛羊肉,半數來自內蒙古

北京繁華的東三環附近,有一家內蒙古綠色農畜産品廣場。在廣場地下一層,一提起自家的羊肉,錫林郭勒盟“草原牧鄉”肉食品公司總經理南霞就掩飾不住一臉的驕傲,“我們的羊來自綠色無污染的錫林郭勒大草原,肉質鮮美、肥而不膩,清朝順治年間就是宮廷專用羊肉,品質真的沒話説!”

錫林郭勒20.3萬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有著18萬平方公里的優質天然草場。在這片號稱“天堂草原”的優質牧場裏,大多數牧民仍然沿用自然散養的方式。這種養殖方式放養時間長,有利於保證羊肉的肉質穩定。但由於出欄速度慢,牧民養羊的成本相應增大,其價格也相應提高,無法依靠低價去拼市場。一些不法商販以次充好,也影響了羊肉市場行情。

遭遇銷售“尷尬”的不只是錫林郭勒羊肉。據不完全統計,京津地區優質小麥加工産品和優質牛羊肉産品消費量的54%由內蒙古供給,但由於沒有響亮的品牌,許多消費者並不知情。內蒙古供銷合作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馬麟介紹,內蒙古不少加工銷售企業仍以小、散、弱為主,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集聚和拉動效應,同時在産品品牌塑造、宣傳等方面也還有不少欠缺,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市場優勢。

事實上,農畜産品加工業在內蒙古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內蒙古最先走向全國的品牌産業。截至目前,全區擁有綠色食品標誌産品389個,認證産品規模達到226.73萬噸,無公害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産品總數達到2038個。眾多具有地域優勢和特色優勢的農畜産品,為內蒙古打造農畜産品産業品牌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內蒙古農畜産品有效註冊商標總數僅排在全國第二十四名,地理標誌商標位居全國第二十三名。“平均每25戶企業才擁有1件註冊商標,品牌效應滯後,品牌對農畜産品産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的支撐作用十分有限。”內蒙古自治區工商局副局長霍武介紹。

綠色名片亟待“擦亮”

抱團闖市場,既要借助政府之力,也要運用市場之手

如何讓農民手裏的農畜産品變成“錢”?內蒙古農牧業經管站站長楊印成認為,必須抱團闖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單個企業的力量都比較弱小,希望政府能夠在內蒙古以外地區配套建設農畜産品集散市場,打造農産品銷售的‘綠色航母’,帶領眾多小企業走出去。”四子王旗建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建峰建議。

“把內蒙古自治區建成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既要借助政府之力,也要運用市場之手。”馬麟説。

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援下,去年10月“內蒙古綠色農畜産品廣場”正式落戶北京。按照“有機、綠色、無公害、地理標識、原生態”的要求,內蒙古供銷社嚴格篩選了100多家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匯集了眾多的優質特色産品,共計12大品類、600個品牌、1000個品種、上萬種産品。

6月底,記者走進緊鄰首都圖書館的“內蒙古綠色農畜産品廣場”,12塊電視螢幕依次介紹12個盟市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特色農産品等。與普通超市不同,這裡的商品在分割出的一個個展位裏陳列。相對陌生的品牌名和一同標注的蒙文,讓人印象深刻。

呼倫貝爾供銷社的彭海傑正忙著向顧客推銷來自阿榮旗的“阿倫新米”。這種米産于內蒙古唯一的朝鮮族鄉,粒長、米香、口感好。“每袋10公斤95元,另外再送5斤,算下來每斤3.8元,這個價格只略高於原産地的售價。”

彭海傑介紹,商戶進駐廣場可免一年租金,一家門店一年就能省掉好幾十萬元。“沒有租金壓力,一些廠家把這裡當作展銷點,一邊銷售一邊跑市場,努力擴大自己的品牌效應,把來自大草原的‘綠色名片’介紹出去。”藍色牧野肉業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説。

銷售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

未來將發展電商業務,構建展示直銷+零售體驗等一體化銷售模式

雖然內蒙古綠色農畜産品廣場已經進駐北京黃金地帶,但並不意味著今後來自大草原的産品就可以一勞永逸、順風順水地進入北京市場。“面對大市場,內蒙古農畜産品品牌知名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理事會副主任劉貴榮坦率地説。

“北京廣告費用高,農畜産品加工企業在原料、人工等成本不斷上漲的形勢下,利潤空間很小。如果銷售成本費用再增加,企業即將面臨盈虧的臨界點。可不做廣告,又很難進一步擴大産品銷路。”南霞為此感到很糾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偉非常看好這種“抱團走出去”的做法,“農産品的替代性很強,消費者的體驗很重要。通過在首都打造一個綠色農畜産品的集中展示平臺,吸引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前來體驗、消費,做了許多小企業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這是推動優質農産品走出去的現實途徑。”但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抱團走出去和單個企業闖市場所面臨的困難實際上是類似的,不做宣傳、推介,難以擴大市場知名度;大做宣傳,又面臨資金不足等各種困難,“要真正迎來收穫需要較長一個時期的市場培育。”張偉説,“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到雲開。”

率先以省為單位開拓市場,對內蒙古綠色農畜産品廣場的運營者來説,所有的嘗試都是第一次,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馬麟表示,廣場運營好,需要進一步加大産品的宣傳、推介、行銷力度,讓北京地區的消費者知曉和認可“生態內蒙古、綠色好産品”,切實讓好東西賣個好價錢、老百姓有個好收益。

“目前最急切的問題是進一步擴大人流。”綠色農畜産品廣場董事長賀希格圖介紹,今年廣場計劃開展系列內蒙古食材論壇、推介會、飲食文化節等活動。與此同時,廣場也在積極發展電商業務,通過與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合作建立網際網路銷售平臺,構建“電商平臺+展示直銷中心+零售體驗店”一體化的銷售模式,既有宣傳展示,也有體驗銷售。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王玉明表示,未來自治區將大力實施“綠色農畜産品輸出工程”,全方位拓展銷售渠道,推動內蒙古優質綠色農畜産品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