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社盡歡聲——新春走訪祁連山下生態畜牧合作社見聞

發佈時間:2018-05-19 19:19:46丨來源: 新華網丨作者:李亞光、黃涵、戚箏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久美尖措説,這裡叫野牛溝,是青海省海北州水草最豐美的牧場之一。眼前這些牛羊都屬於達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去年年底,他從社裏拿到了13萬元的分紅。

“祁連山下好牧場,駿馬奔騰牦牛壯,羊兒的毛似雪花亮。”農曆2017年的最後一天,沿著積雪未消的祁連山麓,順著千里冰封的柯柯裏河,記者探尋歌聲中的那個牧場。在蜿蜒逼仄的峽谷中行車近1個小時,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一大片平緩寬闊的草場上,隨處可見的牦牛正低頭啃食枯草。向遠處望去,密密麻麻的黑點一直綿延到天邊,多得數不清。

時值正午,久美尖措趕著一大群吃飽的綿羊返回飼舍。在頭羊的帶領下,奔跑的羊群騰起陣陣塵土,上千隻羊蹄將土地踏得隆隆作響。

久美尖措説,這裡叫野牛溝,是青海省海北州水草最豐美的牧場之一。眼前這些牛羊都屬於達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去年年底,他從社裏拿到了13萬元的分紅。

“雖然已經不少了,但還是覺得可惜,沒能成為分紅‘狀元’。”久美尖措笑著説道,他所屬的合作社共有38戶村民,3年前,當社員們抱著“闖一闖”的心態咬牙把自家所有牲畜和草場入股時,誰都沒想到合作社的效益能有今天這麼好。

和久美尖措聊天間,不遠處的房間裏不時傳出朗朗笑聲。記者走近推門,看到5個牧民正圍坐在一起開會。談起近兩年來的收入情況,他們一邊“隱瞞”各自情況,一邊互相“抬杠”開著玩笑,場面十分熱鬧。

“我們5個理事剛才盤算了一下,過去2年,社裏分紅最高的牧民每年能拿到14萬多,最少的也有1萬多。”達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生産經理文長太説,2年來,共有10個牧戶蓋了新房,12戶買了新車。

“為什麼合作社能賺這麼多錢?”記者好奇道。

“我先給你講個故事吧。”文長太沒有直接回答。

1956年,文長太的父親剛滿8歲。當時,國家計劃在海北州海晏縣建立核武器研製基地,達玉部落積極響應號召,走走停停3個多月,終於找到一片名為“野牛溝”的水草豐美之地,在這安了家。

為了儘快壯大畜群、建設新家園,全部落的牧民都十分賣力。夏天,他們早晨5點起床,匆匆扒幾口糌粑,只為讓牲畜吃上帶著露珠的鮮草,長得更加肥壯。一整天,牧民跟群放牧,至少要走10多公里,不食一口飯,不喝一口水,晚上8點天黑時才能到家。

文長太説,牧民們發現,儘管新牧場的水草遠好于老家,大家也付出了更多辛勞,但整個畜群的擴大速度比以前依舊快不了多少。有一年遇到暴雪,文長太家裏800多只母羊下了小崽,在一夜之間幾乎被悉數凍死,一家人幾年積累的心血付諸東流。

“傳統遊牧業就是如此,發展週期長、牽扯精力多、靠天吃飯,一不留神就‘回到解放前’。”文長太説:“我曾不止一次想過,若變‘單打獨鬥’為‘報團取暖’,大戶帶小戶,先富帶後富,牧民的生産效率和抗風險能力是否有可能提高。”

2015年,文長太召集幾個年齡相倣的同村好友,提出組建合作社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我們當時商量,把大家的牛羊和草場集中在一起,交由少數人管理。其他從放牧工作中解放出來的社員,就能發揮各自特長,盡可能為社裏多賺點錢。”

合作社成立後,眼力好的社員專門負責收購,後來,他們看一眼牲畜就能預估出重量,每頭牛誤差不超過10斤;腦子快的社員負責銷售,合作社客戶漸漸遍佈各地,除牛羊肉外,還銷售當地蟲草、黃菇等珍貴土特産;放牧好手採用分群養殖法,不僅牛羊分開,羔羊、母羊和公羊也分群。如此實現精細飼養、分類銷售、統一齣欄,合作社收益大幅提高,在祁連地區已具有一定的定價權。

文長太説,從最初的6300公頃草場、5512頭只牲畜起步,合作社收入逐年增長,去年一年銷售額達660萬元,除去社員工資等成本,光純收入就有130萬元。今年年初,合作社在縣城買了一棟樓,社員經過集體討論,準備開設牛羊肉專賣店和賓館,進一步擴大增收渠道。

“眼看生活一天天變好,想到以後的日子會更好,有時真的會忍不住笑出來。”合作社社員旦軍説,藏曆新年將至,過一會兒,他準備去文長太家拜個早年,感謝這位“軍師”對合作社的付出。

傍晚6點,太陽漸漸落山,文長太家中已歌聲陣陣。社員們互獻哈達、推杯換盞,慶祝今年的大豐收,為來年加油鼓勁。歌聲不停酒不停,今夜,草原牧社盡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