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天,閃耀光芒,把傳奇見證;誰飲下烈酒,燃燒男兒的血性?我夢風吹草低,我心風起雲湧,任我一馬當先,看我萬馬奔騰。馬頭琴雕刻曾經,聽歲月多情,誰拉動琴弦,訴説虔誠的感動?那些容顏名姓,終被一水消融,我願披星戴月,再和你打馬重逢。馬背民族穿越這大漠蒼穹,你的呼喚在我的心上縱橫,每片草原都有你的足跡,所有的天涯都是我的遠征。”
這首《馬背民族》歌詞,寫出了以蒙古族為代表的馬背民族特有的彪悍和熱情,唱出了草原大地的寬廣遼闊,也唱出了草原兒女的奔放深情。
隨中國網草原頻道特約攝影師張力軍的鏡頭,走近內蒙古大草原、馬背蒙古人、蒙古馬——
蒙古人馬上得天下,素有馬背民族之稱。蒙古人與馬相伴一生,無論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
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科爾沁馬、三河馬屬於高頭大馬,有洋馬的血統,高大駿美,四肢修長,暴發力強,速度快,在國內外賽馬會上風頭露盡,常奪頭籌。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
蒙古馬性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主人如果受傷、醉酒,只要把他放在馬背上,它就會十分溫順地馱著主人將他送回家;在賽場上,它會按照主人的意願拼死向終點奔跑,為了主人的榮譽,它會拼盡最後氣力,寧願倒地絕命也不會半途放棄比賽。
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牧馬人説,“為馬刮一刮,刨一刨,勝似喂精料”。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讚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説、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幹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每年陰曆3月21日,國內外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到成陵祭祀神馬。這個儀式在忽必烈時便以法律的形式定下來,一直傳承到現在。
為了這匹神馬,二十年前,成吉思汗的守陵人達爾扈特人找遍了鄂爾多斯全盟七旗,在盛産名馬的烏審旗,看到一匹一身雪白,四蹄純黑,眼睛又黑又亮的兒馬。兒馬看到來訪的達爾扈特人,又刨前蹄又嘶鳴。達爾扈特人上前拜見馬的主人,問詢馬的情況。主人説,這匹馬是陰曆3月21日出生,馬誕生時門前的湖面上升起一道彩虹。達爾扈特人聽後立即上前參拜神馬,認定這就是苦苦尋覓的“溫都根查幹”了。
如今,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産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然而,蒙古馬與蒙古人有著難以割捨的深厚情感。有蒙古人的地方,蒙古馬是不會絕跡的,社會上已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
(攝影:中國網草原頻道特約攝影師,內蒙古通遼市委宣傳部 張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