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焦點關注>

生態觀察:確保三江之水更清更凈

2016-03-24 11:28:53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馬生錄 張多鈞 吉海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青海油田在柴達木盆地有10萬多平方公里的油氣勘探開發面積,其中80%以上的生産作業區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裏,施工作業環境保護的“死角”比較多。

東部河湟流域,昔日荒涼的山垣河谷染滿了鬱鬱蔥蔥的綠色;西部柴達木盆地,網圍欄封育區的白刺、沙蒿等沙生灌木林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原色;南部三江源區,縱橫交錯的河流與星星點點的湖泊交相輝映,瑪多縣再現出“千湖之縣”的迷人風姿……在眾多的生態保護工程中,近年逐步興起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以其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誌而獨領風騷,在我省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先導作用。

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青海高原啟源濫觴,滋潤著中原大地的千里沃野,養育著江南水鄉的錦繡山河,呵護著雲貴高原的十萬大山……

“青海作為我國主要水源涵養區,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江河。水是青海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之一,管理好、保護好、利用好青海的水,直接影響到中下游省區的發展大局。因此,在以保護為核心的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佈局中,水生態文明佔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青海省水利廳廳長陳興龍對青海的水情有著深刻的認識。

2014年,省水利廳率先提出在全省開展水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省水利廳的牽頭組織下,清華大學、青海大學集中專家學者歷時兩年的不懈努力,立足我省水資源稟賦和水生態條件的《青海省水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2013-2030年)》編制完成,並通過國內多名院士、專家審查把關。方案提出了“穩固生態屏障、豐盈中華水塔,依靠科技引領,支撐倍增躍進”的總體規劃思路,明確了三江源水生態保護、湟水流域綜合治理、祁連山-環青海湖與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生態保護、“天河”調水工程、青海智慧水利雲等重點項目,對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意義重大。

2015年6月,海北藏族自治州正式啟動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總投資64億元,打造“人水和諧、水清草綠、保障有力、現代高效”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的大幕由此拉開。

初春的剛察草原乍暖還寒,哈爾蓋河厚厚的冰蓋還沒有消融。哈爾蓋鎮切察村多德老人悠閒地走到院子裏合上電閘,一股清冽甘甜的清水從管道噴涌而出,水槽旁頓時擠滿了牛羊……“再也不用趕著牛羊到5公里外的哈爾蓋河飲水了!”看著爭相喝水的牛羊,多德老人感慨地説。

剛察縣水利部門負責人郭守洋介紹説,“針對牧區群眾居住分散的特點,我們通過建設管道引水工程、小口機井項目、土井等不同的措施,從根本上改變了農牧區用水難的問題。”飲水安全工程是海北州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工作。據統計,2015年,海北州投入資金1.5億元,實施了53項工程,解決了近6.8萬人的飲水問題。截至目前,全州214個行政村、所有的自然村和134處寺院、宗教活動點全部實現安全飲水,通水率達到100%。

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是青海湖北岸湟魚洄遊的必經之地,如今河道已經建設一新,漸次鋪開的階梯式建築物向草原深處伸延,備受世人關注的湟魚“生命通道”已然打通,靜待聖湖精靈生息繁衍的年度盛典。“為了拯救湟魚,我們實施了總投資3672萬元的剛察縣湟魚洄遊通道及湟魚保護水生態教育基地建設項目,目前已完成資金3100萬元,工程將在今年湟魚洄遊前全部完工。”郭守洋説。

水生態保護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是建設“美麗海北”的基礎支撐。2015年,海北州啟動了西海鎮金銀湖水環境治理及生態長廊建設工程,在西海鎮、三角城鎮開展了“林水會戰”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實施了祁連縣環八寶河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浩門鎮城區防洪綜合治理工程……建設試點啟動以來,海北州已累計投資4.2億元,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步入了實質性建設階段。

西寧扼青藏高原東方門戶,踞古“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要衝,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人煙密集之地。緩緩流淌的湟水河穿城而過,哺育著這顆青藏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西寧市水資源總量僅有13.14億立方米,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約為570立方米,分別佔全國和全省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的近1/4和1/20。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加劇、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一度成為制約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3年,投資65.35億元的西寧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開始實施,古城西寧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一幅“水在城中走、城在水中游”的親水、近綠、怡人的寫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麒麟灣旁,昔日渾濁的南川河悄然變得清澈起來,碧波盪漾的河水映襯著拂堤楊柳,愜意美景令人駐足徘徊;小峽河口,曾經泥沙淤積的河道水面寬闊,寧湖濕地引來眾多水鳥競相嬉戲;北川河畔,河道防洪工程與錯落有致的生態廊道相映生輝……西寧市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的實施為湟水流域水環境帶來了顯著變化,日漸增多的清澈水面為古城西寧平添了許多的人水和諧的水韻華章。

西寧特鋼集團公司是西寧市節水示範企業之一,截至目前,公司累計投資3.41億元,利用持續發展的節水新技術及工藝裝備,對供、用水系統進行不斷的節水技術升級改造,建成了日廢水處理能力2萬噸的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全面提升生産工藝水的迴圈利用效率,累計實現節水量2066萬噸,累計減少外排廢水約1333萬噸,水迴圈利用率達到98.1%。”

在近兩年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中,西寧市累計投資53.20億元,建設實施了湟水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工程、西寧防洪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北川河(核心段)綜合治理工程和寧湖濕地公園等項目,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2%,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由29.63%提高到35.61%,重要江河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40%,水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用水總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等關鍵指標均達到國控目標。

生態故事

“草原是我們牧民的命根子”

初春,沿著308省道從玉樹藏族自治州前往治多縣,在縣城外的加吉博洛鎮日青村看到一位60多歲的牧民行走在草原上,不時彎腰撿起散落在地上的飲料瓶和塑膠袋裝進編織袋中。鎮黨委書記魏鋒指著牧民的身影告訴記者:“那個老漢是日青村的前黨支部書記瑪德,現在是草原管護員。”

瑪德每週都會花兩三天時間到日青村草原各處走走,如果發現亂砍亂伐、濫捕亂獵、亂採亂挖等破壞草原植被行為會制止,還要及時向縣草原保護站報告草原火警、火災隱患等情況。每次出門時瑪德都會帶上一個編織袋,巡護草原的同時也把丟棄的垃圾撿上,回來後放到村裏的垃圾集中點,然後組織村民將垃圾運到縣城的垃圾集中處理點,從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開始瑪德就一直在重復做著這些事情。

其實,在日青村像瑪德這樣的牧民不止一人,牧民群眾對自然有著敬畏之心,環保理念根植于每個人心中並成為大家的日常行為,如牧民們會自覺將自家的生活垃圾拿到村裏的垃圾集中點,他們不會獵捕野生動物,挖完蟲草後會將鏟起來的草皮填平……

就在去年,日青村發生了一起外來人員獵殺白唇鹿的事件,瑪德和村民們發現後馬上報警,最後盜獵者被抓住。日青村野生動物較多,有溫順的黃羊、岩羊、白唇鹿,也有禍害牲畜的狼群和棕熊,瑪德告訴記者:“狼群和棕熊是我們這裡的兩大害,經常襲擊羊群和牛群,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會去獵殺它們。”

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政策導向更強化了牧民群眾的生態環保理念,加吉博洛鎮擁有可利用草場12.7萬公頃,可承載10萬頭只牲畜。但目前全鎮只有牲畜3.5萬頭(只、匹)。瑪德家春夏秋冬草場226.7公頃,為保護草場,瑪德家硬將原有的500多只羊、200多只牛減到現在的200多只羊、100多頭牛,瑪德説:“通過禁牧減畜,雖然我們的收入有所減少,但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草原得到了保護,況且國家每年還給我們每個人將近2000元的草原獎補資金,我們家一年下來光政策性收入就有近1萬元。”

瑪德簡單地介紹禁牧減畜的經濟損失可以通過國家政策性補償來彌補,細想,結合市場行情二者顯然不能畫等號。但是,今天瑪德及日青村的牧民有一種非常樸素的生態理念,用他們的話説:“草原是我們牧民的命根子,保護好草原就是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環境保護沒有‘戈壁灘’”

每年立春過後,柴達木盆地進入長達4個月的風季。

青海油田在柴達木盆地有10萬多平方公里的油氣勘探開發面積,其中80%以上的生産作業區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裏,施工作業環境保護的“死角”比較多。

大風過後,英東油田生産區溝溝坎坎裏都會“聚集”許多白色垃圾,採油五廠共青團組織牽頭,成立了環保志願者隊伍,每月一次“爬山涉溝”,為作業區生産現場“護膚”。

“受低油價的影響,青海油田油氣勘探開發,生産經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油田在環境保護上的投入卻一分沒減。”井下作業公司經理盛國青説:“為了杜絕油泥水污染作業場地,每一個機組在作業前都要給作業場地鋪上一層地膜。為此,公司每年要增加環保成本100多萬元。”

大風山、尖頂山是青海油田勞務承包採油的最大區塊。過去形容這裡的環境是“遠看黑乎乎、近看油乎乎”一點都不誇張。2015年,採油四廠對承包區塊歷史遺留的環境污染源頭、污染物、污染面積進行了詳細摸排,制定治理措施,成立了專門機構常駐大風山、尖頂山,與承包商一道,逐一對污染點進行治理,回收落地油污進行無害化處理,恢復作業現場“本來面目”。

“現在,承包商在5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灘原油生産承包區域裏,沒有環評報告、技術手段、處理措施絕不允許開工作業,一旦發現污染,不僅僅追究污染責任,嚴重的要清除隊伍,接受法律法規處罰。”採油四廠安全總監劉鳳和説:“承包作業區已經持續半年多沒有形成新的污染,今年將徹底‘舊貌換新顏’。”

井下作業公司40多支作業隊伍常年在戈壁灘裏生産,無論作業現場有多偏僻,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落實從不懈怠。SO4818-3-1機組在遠離基地幾百公里外的無人區作業,他們每天將油污、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起來,分類進罐儲存,定期拉運到基地指定地點進行無害化處理。隊長劉海濤説:“環境保護沒有‘戈壁灘’。”

油田品質安全環保處處長鐘聲介紹,2016年青海油田將從嚴追究環境污染第一責任人,花力氣推進重點污染減排治理工程的實施,研發和引進鑽井、井下作業廢液不落地技術,進一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論壇

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説起水,青海人似乎十分自豪。因為我們地處三江源頭,高天厚土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等大江大河,“中華水塔”是絕無僅有的美稱。

但是仔細算一算自己的水情家底,掂掂在全國生態安全大局中扮演角色的份量,我們就會意識到青海水情不容樂觀。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青海豐水,青海也缺水。這是因為水資源在季節上分佈不均, 3~5月農業灌溉用水的高峰期,來水量只有全年徑流量的15%左右,不能滿足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十年九旱是省情。湟水水資源僅為22.2億立方米,佔全省的3.5%,卻支撐著全省56%、52%和56%的流域人口、耕地面積、地區生産總值,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尤為一提的是,我們經常讚美的一條條母親河在過去和現在依然是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農村面源污染的受納水體,水污染物的排放量遠大於河流的環境容量,水污染的各項防治工作剛剛有了起色,未來任重道遠。

近年來三江源區水生態環境保護儘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生態補償機制等水生態保護制度尚未建立,還不能適應區域自然環境演變和流域水資源與水生態安全保障的長遠要求。

水是最主要的生態産品之一,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誌,對於強化生態之基、促進人水和諧、實現科學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中華水塔”,構築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是青海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重要責任、重大貢獻,也是全省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基本內涵和內在要求。

水生態問題是在發展中産生的,也應在發展中得到解決。首先一個很重要工作就是倡導先進的水生態倫理價值觀和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産生活方式,傳播水文化,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人人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文明建設良好風氣,使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實際工作中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個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水生態保護格局,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