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聯聲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鄂溫克獵民中採訪
董聯聲簽字贈書
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董聯聲在敖魯古雅獵區採訪調查
董聯聲在東北農村採訪調查《扎蘭屯風物志》:填補試驗區建設空白
一米八的個頭、黝黑的臉龐、結實的身板,他行走在內蒙古的崇山峻嶺,足跡踏過小溪河流,不分寒風酷暑,採擷著一朵朵精神浪花。董聯聲棄商從文,執著著書,被業界稱為“草根學者”“高産作家”,以鐵筆耕四季的韌勁成就了有價值的人生,為社會奉獻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1985年3月,在額爾古納左旗(今根河市)工作了10年之後的董聯聲葉落歸根,回到闊別十余載的故鄉扎蘭屯市。彈指一揮間,他已是知天命之年了。
重返闊別十幾栽的故鄉土地時,董聯聲既為家鄉深刻變化感到吃驚,同時也為家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勇於拼搏的精神感到振奮,更為家鄉如火如荼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情形激動。然而,當董聯聲準備尋找一部系統介紹家鄉概況的文字資料時,不禁感到愕然:已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的家鄉,尚無一本國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書籍。於是,董聯聲決心寫一部較全面介紹扎蘭屯市基本情況書籍的想法油然而生。
每年發表大批新聞稿件與文學作品卻毫無任何寫書經驗可言的董聯聲,在既無文字資料可參考,也不熟悉家鄉基本情況,更沒有出書經費的困難情況下,踏遍扎蘭屯的山山水水,走訪多個部門,遍訪自然地理專家學者,開始了艱難的寫作。1988年盛夏,書稿歷時兩載,數次修改增刪,終於問世——《扎蘭屯風物志》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
“墨香一點出扎蘭”,這部圖書是董聯聲圖書創作的處女作,稍顯稚嫩粗淺,紕漏不少,現在看難免會貽笑大方,但卻飽含著董聯聲對家鄉赤誠的愛,流淌著面壁著書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2015年8月,董聯聲將《扎蘭屯風物志》擴充再版,保留了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令人引為榮耀、輝煌一時的扎蘭屯市的國營工業、國營商業,補充大量旅遊、物産、民間傳説等全新內容。正如董聯聲在再版自序中説:“社會發展迅猛無常,一日千里。許多當年的狀況已經物是人非,舊跡難尋,《扎蘭屯風物志》中所記載的部分景物和史實已經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扎蘭屯市已經榮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改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革命老區等一系列金牌稱號,與撰寫《扎蘭屯風物志》的年代自然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再版這部圖書,記載扎蘭屯市的嶄新面貌,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願望……”
受命困難之中擔任《扎蘭屯市誌》主編:碩果頗豐
90年代初期,中國大地出現第一輪修志高潮,呼倫貝爾盟(市)多部志書已經完成初稿或進入評審階段。作為剛剛由布特哈旗改稱為扎蘭屯市的修志工作卻落後他人,仍處於零階段,還沒有起步。扎蘭屯市人民政府決心迎頭趕上,董聯聲被任命為扎蘭屯市史志辦主任兼《扎蘭屯市誌》主編,同時與市人民政府簽署2年完成《扎蘭屯市誌》編纂任務的軍令狀。就這樣,沒有資料積累,沒有專業人員,沒有專項經費,一切從零開始,董聯聲開始了步履艱難的《扎蘭屯市誌》主編之旅。
董聯聲帶領工作人員北上海拉爾,南下長春、瀋陽、哈爾濱,遍查歷史資料;深入基層單位,指導修志編史;伏案疾書,撰寫志稿。在約定的2年之內,他如期完成了《扎蘭屯市誌》的編纂任務,180萬字的《扎蘭屯市誌(1993年版)》在1993年6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扎蘭屯市的第一輪修志工作搭上了呼倫貝爾市修志工作的末班車,《扎蘭屯市誌》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志書。
這一歷史時期,扎蘭屯市出現修志高潮。作為編史修志的主管部門,不僅指導部門修志,全市編寫部門志、行業志一百餘部,董聯聲還應邀擔任主編,主編了六十余萬字的《扎蘭屯商業志》、50萬字的《扎蘭屯糧食志》、50萬字的《扎蘭屯市文化藝術志》以及黨史系列叢書《布特哈旗土地改革志略》《扎蘭屯市黨史大事記》《困難與考驗》等。
煉獄般生活的史詩記載:《知青40年·礪練》
上世紀60年代末期,來自天津、上海以及滿洲裏、海拉爾等地的“老三屆”畢業生,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來到布特哈旗(今扎蘭屯市)插隊落戶,以“知識青年”的身份,度過了幾年農村生涯。歷史轉瞬間就進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40年的2008年,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中共扎蘭屯市委、扎蘭屯市人民政府決定舉辦大型紀念活動,並編寫《知青40年·礪練》一書,主編一職再次落在董聯聲的身上。
天津知青是來到扎蘭屯市插隊落戶知識青年的主體,到扎蘭屯市插隊落戶的天津知青多達近三千人之眾。上海知青雖然人數不多,卻涌現出許多時代英模人物。來自本盟各地知青也遍佈布特哈旗各公社、生産隊,為家鄉建設流血流汗,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
為儘快編輯出版記錄知青們煉獄生活的圖書《礪練》,2008年春天開始,董聯聲精心編輯這部特殊內容的圖書。知青們送交的書稿品質參差不齊,董聯聲不僅一篇篇修改加工,而且由於相當一部分書稿品質太低而不能入書,董聯聲還要在書稿的基礎上推倒重來,重新編寫,使入書的書稿篇篇精彩流暢……僅僅不到一年時間,這部飽浸著董聯聲心血和汗水、總字數82萬字的書稿脫稿,2008年12月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書分為磨礪篇、風采篇、文獻篇、大事記4個篇章,共收錄八十余名各地知青的回憶文章以及大量文獻典章、通訊、報告文學和消息,是一部如實記錄昔日特殊年代知識青年煉獄般生活的史詩。如今,這部特殊內容的國家正式出版物已被國內大部分出版社、各大圖書館收藏。
兩次機緣巧合:出版《中國·東北方言》與《東北方言詞條整合》
董聯聲走上四十餘年始終不渝地蒐集、整理、研究東北方言之路,卻源於兩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或者説是機緣巧遇。
1975年春節過後,度過了4年軍旅生涯的空軍某部戰士董聯聲,告別了陜西漢中軍營,踏上了返鄉之路。旅客列車將董聯聲載到了東北樞紐站齊齊哈爾附近的昂昂溪車站。春節剛過,東北大地依然天寒地凍。火車站裏,候車人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候車的人們身穿大皮襖,頭戴狗皮帽子,腳蹬氈疙瘩、棉靰鞡,操著濃重的東北話大聲喧嘩、吵嚷,嗆人的旱煙煙霧繚繞。董聯聲向一位中年漢子打聽列車進站時間,中年漢子朗聲反問:“你到哪疙瘩去?在哪疙瘩下車?” “我回扎蘭屯!” “唉呀媽呀,聽説那疙瘩風景賊拉美!” 粗獷、豪爽的東北話,使聽慣了關中陜南話而多年未聽到東北話的董聯聲感到十分陌生而又新奇。原來家鄉東北話這麼粗魯,這麼野性十足,這麼粗獷卻又這麼極有特點。這給多年聽不到家鄉東北話的董聯聲以極大刺激,由此産生了蒐集、整理東北方言的念頭。誰知這種決心一下,竟歷經四十余個春夏秋冬。
每當同學、同事、朋友雅會相聚、舉杯相邀、酬酢杯影之間,滔滔不絕、醉話連篇之際,也正是董聯聲蒐集東北方言的絕好時機;趕車老闆夜宿大車店、言語交鋒、信口胡侃、土得掉渣的東北方言,尤其是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東北歇後語如妙語連珠、山泉流水般汩汩流出,董聯聲飛速記錄……
常年擔任行政管理者的董聯聲,在工作之餘,時刻不忘調查、採訪、收集東北方言,這成為他的最大業餘愛好。
2008年7月,已經退休的董聯聲乘飛機飛往度過幾年軍旅生涯的故地陜西省西安市舊地重遊。旅遊途中,董聯聲在一個購物點偶然買到一本《關中方言趣解》,雖然僅百十頁,卻地方氣息濃郁,妙趣橫生——一個純粹的東北人,卻因在陜西當兵服役幾年而對陜西尤其是陜南方言情有獨鍾,仔細讀來,倍感親切。掩卷之餘,充滿地方特點的關中方言,卻使董聯聲浮想聯翩——驀然間,一個念頭突然在董聯聲腦海間閃現:多年收集的厚厚的東北方言記錄本尚靜靜地睡在櫥櫃中,正在等待主人發掘利用。查遍書店、網路,尚無東北方言專著問世。豈不是天賜良機?董聯聲決心將四十多年收集的東北方言詞條整理、編著成書,準備出版東北方言專著。
在呼倫貝爾學院資助和多名教授、講師的幫助下,86萬字的《中國·東北方言》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這部東北方言專著收錄了東北方言詞條1.2萬條,創收集載入東北方言詞條數量最多,他不經意間成為了對萬條東北方言詞條詳細註釋的第一人、對萬條東北方言詞條全部加注中文拼音的第一人、將東北歇後語載入東北方言詞條的第一人。
2015年初,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從網上得知董聯聲出版有關東北方言圖書的消息後,立即電話聯繫、網路交流,準備出版他的改進版《東北方言詞條大全》。幾經改版修訂,8月,《東北方言詞條大全》4卷精裝版出版,選入東北方言詞條一萬一千余條。
2014年12月,董聯聲應邀到廣州暨南大學參加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四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由於與會者都是具有教授、研究員等學術光環的專業工作者,只有董聯聲一人是退休行政官員,因此被稱為“草根學者”。
40年調查研究的心血結晶:《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大興安嶺西北麓額爾古納左旗(今根河市)境內敖魯雅河畔密林深處,居住著一支民風獨特、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被稱為“使鹿部”的鄂溫克獵民,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客人參觀遊覽和考察。客人中既有國外客人,也有國內客人;既有高級行政官員,又有專家學者和新聞工作者。作為地方宣傳文化的領導機關,旗委宣傳部責無旁貸地肩負著陪同客人的責任,而這種責任,很大部分也責無旁貸地落在擔任額左旗旗委宣傳部新聞幹事董聯聲的肩上。正是這種責任和歷史機遇,使他有機會了解和接觸這支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
這支狩獵民族的古老民風和神秘歷史,不僅吸引著國內外客人不遠千里前來觀光探秘,更吸引著初識這個民族卻對民族歷史調查研究一無所知的新聞工作者董聯聲。他暗下決心,深入他們之中,潛心調查,探個究竟。始料不及的是,這個決心一下,調查研究工作便一發而不可收拾,時間竟長達40年之久。
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董聯聲無數次採訪傑什克、阿力克山德拉、阿力克謝依、瓦勞佳、瑪克辛姆等無數鄂溫克族老獵民和青年獵民,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期,在長達40年的歷史長河中,各鄂溫克族獵民狩獵點、馴鹿養殖點頻頻閃動著董聯聲採訪、調查的身影。通過多年的調查、採訪,董聯聲獲得了一大批極其鮮活而又彌足珍貴的民族歷史口碑資料。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整理,董聯聲取得“使鹿部”鄂溫克人歷史上的人口變化及定居後人口現狀研究、大興安嶺西北麓“使鹿部”鄂溫克語地名研究、“使鹿部”鄂溫克人四大氏族近代族譜研究等一批國內絕無僅有的彌足珍貴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挖掘、挽救了一批行將淹沒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掀開“使鹿部”鄂溫克人神秘歷史冰山一角,也為後代子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2007年10月,飽浸董聯聲調查、研究汗水和心血的“使鹿部”鄂溫克人民族歷史研究專著《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包括《“使鹿部”鄂溫克人四大氏族近代族譜》長卷和大興安嶺“使鹿部”鄂溫克語地名手工繪製圖。2015年8月,作為“使鹿部”鄂溫克獵民下山定居50週年獻禮圖書,經過大量補充調查、充實、修改,董聯聲將《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再版印刷。這部完全由民族史料構成的專著,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讚揚和首肯。
連續5次再版的《扎蘭屯旅遊》
扎蘭屯市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歷史上就有“塞外蘇杭”的美譽。21世紀初期,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和不斷升溫,扎蘭屯市將旅遊業列為經濟支柱産業之一。
應扎蘭屯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旅遊局領導之邀,為配合熱度不斷升溫的旅遊業需要和對外開放城市宣傳需要,2000年5月,董聯聲編寫並出版《扎蘭屯旅遊》第一版。此後,連年再版。至2014年6月,《扎蘭屯旅遊》先後5次再版,總印刷量超過1萬冊。
2002年5月,扎蘭屯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改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12月扎蘭屯市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旅遊城市。為適應快速發展的旅遊宣傳需要,2003年5月,擴版後的《扎蘭屯旅遊》第3版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總字數擴充為22萬字。2002年後,扎蘭屯市的旅遊增加春季杜鵑節、夏季漂流節、秋季採摘節、冬季滑雪節以及每年舉辦綠色食品節等全新內容。根據旅遊市場宣傳和推介的需要,2004年6月,天馬出版公司出版《扎蘭屯旅遊》第5版,董聯聲將《扎蘭屯旅遊》大幅度擴編,增加旅遊節日、旅遊黃金路線、新開闢的旅遊景區景點等眾多全新內容,總字數達近60萬字,包括自然地理、歷史沿革、地名考釋、風光名勝、民族風情、旅遊路線、旅遊節日、文物古跡、地方風味小吃、土特山珍、民間傳説等欄目,並增加幾十幅彩頁圖片,使這部旅遊專著更加豐富多彩。
大型畫冊《董聯聲資料性攝影作品集》:“非遺”的珍貴記錄
董聯聲是資深的攝影家,在從事新聞寫作、文學創作、文史與民族史研究的同時,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便開始從事業餘攝影,曾經是呼倫貝爾盟攝影協會常務理事、扎蘭屯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至今已堅持業餘攝影四十餘年。他雖然已經年逾花甲,卻一直活躍在呼倫貝爾市攝影舞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董聯聲主要從事新聞攝影。後主要從事資料性攝影,略有藝術攝影,他拍攝了大量資料性圖片,攝影觸角涉及到各個領域、多個行業。從民族風情到生産生活,從自然風光到土特山珍,從大型文藝演出到大型慶典,無不涉獵。
2015年,董聯聲66周歲,也是他從事攝影40年。他決心將四十餘年拍攝的資料性圖片匯整合冊,自費出版印刷《董聯聲40年資料性攝影集》大型畫冊。40年間,董聯聲共拍攝資料性攝影作品近萬張,其中包括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旅遊景區景點、大型慶典與文藝演出、計劃經濟時期的扎蘭屯市國營工業、國營商業、文物古跡、土特山珍等。董聯聲從中選出多幅各類攝影作品,加工、編輯成冊,2015年8月印刷完成多達150頁的畫冊《董聯聲資料性攝影作品集》。攝影作品集所刊登、入選的圖片,大部分完成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
扎蘭屯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眾多的民族在扎蘭屯這塊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以及多元素文化的衝擊和影響,曾經輝煌燦爛、主宰這一地區文化藝術的民族文化漸漸淹沒或瀕危,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而挖掘、挽救“非遺”需要一個歷史過程。董聯聲的攝影作品集所刊登、選載的圖片內容,其主體正是“非遺”的內容。他將歷史上拍攝的大量“非遺”內容攝影作品加以梳理,補拍了部分民族圖片,將其印刷成冊,用這種方式展示和記錄曾經燦爛輝煌而如今逐漸消亡或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