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呼麥的人,都有強烈的印象,閉著眼睛,仿佛置身空曠的草原,盡享自由。
一説到呼麥,就跟手扒肉一樣,自然會想到蒙古民族。都説好的音樂沒有國界和地域的限制,那麼自然也就沒有民族之分。呼麥演唱,只要喜歡,誰都可以。
李剛,漢族,達旗烏蘭牧騎一名演員。因為對呼麥演唱的崇拜與熱愛,所以自學呼麥。
翻看李剛的簡歷,驚訝于他的獲獎經歷:2010年參加內蒙古首屆“朵日那杯”呼麥大賽並獲銀獎;2010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首屆烏蘭牧騎“一專多能”比賽並獲金獎;2014年原創歌曲《我要飛》獲“中國好歌曲”內蒙古自治區城市賽三等獎;2014年首屆中國呼麥大賽暨首屆中國·國際呼麥大賽獲創新獎。
李剛開始接觸音樂,純粹是受家庭的影響。初中時,學習之餘他就跟著親戚學彈吉他、貝斯。畢業之後,正好趕上烏蘭牧騎招收演員,李剛通過考試正式成為烏蘭牧騎一位器樂演員。剛進烏蘭牧騎沒多久,一次演出時,在後臺休息的李剛被臺上一種聲音所吸引,“聽到時就覺得非常神奇,怎麼會發出這種聲音呢?”李剛好奇地問自己。那個讓李剛久久不能忘懷的聲音就是同事演唱的呼麥聲,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聽到呼麥,也是第一次知道了蒙古族傳統文化中還有呼麥這種演唱形式存在。從那之後,李剛對呼麥著了迷。
“呼麥,也被稱為‘浩林潮爾’,就是一個人在演唱時能夠同時發出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聲音。”李剛邊介紹邊哼出一小段呼麥讓筆者感受。
“2007年,每天下班以後我就從網上觀看一些呼麥演唱的視頻,跟著練,自學呼麥。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困難,沒有老師指導,沒有什麼方法,純屬瞎唱,掌握不了技巧,模倣出來的聲音總是不對。練了一段時間,一點長進都沒有,那時就有想放棄的念頭。可是回頭一想,既然自己這麼喜歡呼麥,不信學不會。所以自己每天對著鏡子琢磨,無數遍觀看視頻,聽其他呼麥演員發聲找第一感覺……功夫不負有心人啊,兩年後,我的呼麥終於有了一些進步。”李剛回想著。
就在李剛演唱呼麥稍有起色時,2009年他隨團參加了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赴孟加拉國、泰國演出。那次國外演出,觀眾的認可給了李剛極大的鼓勵。回國後,李剛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練習了。2012年他又隨團赴台灣、南韓演出……一次次的成功演出極大鼓舞著這個呼麥追隨者。
2013年,《鄉村大世界》走進達拉特,通過海選的方式徵集優秀節目。李剛和他組建的蘇勒德樂隊報了名。
導演説想要一個不同的節目,既然來到了內蒙古,就必須有民族特色,呼麥是必須要的。但是要呈現給觀眾的呼麥一定要與傳統呼麥有所不同,有所創新。李剛暗喜,這正是他早已打算要做的事情,苦於沒有機會去展示。用電聲樂器作為音樂的基礎鋪墊,以蒙古族特有的樂器作為音樂靈魂,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熟悉的漢語環境……一個又一個畫面在李剛的腦海裏形成了一組視頻。他決定了,要在形式和語言上有所突破,用漢語演唱呼麥,歌曲內容多以勵志為主。但用漢語去演奏呼麥,李剛還是頭一回。
當李剛找到導演説想用漢語演唱一曲呼麥時,他聽到竟然是一句:“這不可能,我從來沒聽過。”李剛讓導演給他四天時間,導演答應了。三天創作了兩首歌曲,從作詞、作曲、配器等都由李剛一個人完成。第三天晚上,他撥通了導演的電話。
在排練室裏,導演組認真傾聽著李剛和樂隊原創的漢語呼麥曲目《我要飛》。聽完曲子,導演一拍桌子説:“就它了。”樂器和形式的創新,打動了導演組,李剛同他的樂隊在《鄉村大世界》上成功首秀漢語呼麥。
正是這一次導演的認可讓李剛信心倍增,創新傳統呼麥的腳步一發不可收拾。他把馬頭琴、蒙古鼓、托布秀爾等原生態樂器融合吉他、貝斯、鼓等比較流行的樂器,把原生態音樂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在演奏、表演手法上接近流行曲風。
“怎麼會想到用漢語去演唱呼麥呢?”筆者不解。
“在下載的視頻中,我曾經看到一位美國人用英語去演唱呼麥,而且在比賽中拿到了一等獎。看著視頻,我腦海中一個想法冒了出來。美國人可以用英語去演唱呼麥,我為什麼不能用漢語去演唱呢?用最熟悉的語言把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用呼麥表達出來是不是一種創新呢?”一個視頻觸動了李剛內心那根琴弦。
“民族音樂就要展現民族的母語,在作品中展現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在這一基礎上創新,才會有自己的風格和獨到之處。”李剛的創新源於傳統。
隨著一次次的嘗試,李剛也慢慢登上了更大的舞臺,獲得了可喜的榮譽。2014年他帶領蘇勒德樂隊成功參加了烏海市九龍音樂節、上海市西岸音樂節、山西省永動機音樂節、鄂爾多斯市窩闊臺音樂節。2014年10月1日《走失的家園》參加CCTV——3國慶特別節目《我和我的祖國》錄製。2014年7月5日李剛帶著原創作品《我要飛》、《走失的家園》參加了首屆中國呼麥大賽暨首屆中國·國際呼麥大賽,並最終榮獲創新獎。
李剛覺得,是命中註定與音樂結緣,與呼麥結緣,而演唱好呼麥,是他作為一個音樂人的使命。(王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