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漠深處説書人王文才
時下,很少提到民間藝人的故事了。然而,在廣大的民間,人民群眾非常需要民間藝人對生活的滋養,挖掘民間藝人,應該是記者的一種職責。結識王文才,就是基於這一理念的催促。金秋時節,在瓜果飄香的無定河畔,“懷抱三弦、腿綁甩板”的民間説書人王文才隨便來一段,那裏便攢成一個民間的舞臺,領娃娃、攜老人的男男女女都是王文才的“粉絲”。草根王文才,人如其名,是活躍于大漠深處的説書人,更是傳統文化的堅定守望者。適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一週年,記者走近了這位草根藝人。
文思流淌三琴弦
王文才的文思張口就來,好似隨時流淌在他的三根琴弦裏,其實,這是奔涌于他血脈裏的文化因子。
1968年,王文才出生於烏審旗無定河鎮河南村。雖説家庭物質生活窘迫,但王文才自小就不缺文化的熏染。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王文才的父親王振興是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素村有名的民間藝人,“陜北説書”更是拿手絕活。靠著自己吹拉彈唱的“功夫”,王振興輕輕鬆鬆就拉起了一支民間表演隊伍,在其他文化活動極其稀有的窮鄉僻壤,這支非專業表演隊伍為周圍的村民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王振興也因此在村裏樹立了極高的威信。
“長大了也去説書”是王文才想都不用想的理想。但父親更希望他能安心讀書走出黃沙漫漫的村莊,可是事與願違。12歲那年,由於家庭貧窮,剛剛小學五年級畢業的王文才,開始給生産隊放羊,一直到16歲,生産隊解散,王文才開始跟隨父親及村裏的其他藝人學習陜北説書。
由於這是父親的“絕活兒”,王文才也對“陜北説書”格外青睞,雖説兄弟3人在父親的調教下個個都能獨當一面,但父親最終選擇了把自己“衣缽”傳授給了王文才,看中的正是王文才的天賦。24歲時,希望技藝更精湛的王文才隻身一人來到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投師于陜北著名説書藝人張俊功,張俊功的親身傳授讓王文才鍍上了“真金”,兩年的學習時間裏,王文才在説書的手、眼、表情、語氣、唱腔等表演技術方面節節拔高。
“學藝時候很多人都不同意,鄰居們也笑話我,説書都是盲人,你咋學説書了?”談起學藝的種種過往,王文才一下子感慨良多,因為家庭貧困,再加上自己沒好好上學,十里八鄉的人們也沒人願意將姑娘嫁給一個“説書將”,“所以我26歲才結婚,在我們那個時候26歲結婚算是很晚了。”王文才笑著説。
幸運的是,王文才和妻子是“同道中人”。2001年,由於表演隊伍不景氣,他和妻子走進旗政府所在地嘎魯圖鎮成立了一支婚慶禮儀隊,業務不少、日子不錯。但是王文才一想到優秀的民間藝術精華在落寞中漸漸趨於失傳便心生不安。2007年,王文才找到了幾個村裏的文藝能人,重新拉起了一支民間文藝隊伍,但觀眾不感興趣,表演隊的發展舉步維艱。王文才決定創新表演方法,少模倣和傳唱別人的作品,而是把陜北傳統文化與本土民族特色相融合,將對故鄉的讚美與生活的熱愛寫進了自己的作品裏。
彈撥起心愛的三弦,文思泉涌的王文才在短短幾年來創作出了大量作品,《黨的政策暖人心》《反腐倡廉促發展、服務基層話改革》等“陜北説書”迂迴跌宕、膾炙人口,很快便得到了群眾的點讚和喝彩,進社區、入農戶,王文才的“陜北説書”在基層的“根”越來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