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旅遊> 草原風光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

2015-11-17 15:32:11 | 來源: 中國網草原頻道 | 作者: 王金梅 | 責任編輯: 王金梅
摘要: 蒙古馬原産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的嚴寒。

蒙古馬原産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的嚴寒。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記者 王金梅)

蒙古馬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 勇猛無比

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蒙古馬被農業部確定為138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之一。

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記者 王金梅)

蒙古馬因分佈地區條件不同而形成三大類群

蒙古馬屬於馬的地方品種,在高寒地帶原始群牧條件下形成,具獨立起源,原産蒙古高原,廣布于中國北方以及蒙古國和原蘇聯部分地區。約佔中國馬匹總數的 1/2以上。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易增膘、持久力強和壽命長等優良特性。頭大、額寬、頸短厚,呈水準頸。軀幹長,胸深而寬,背腰平直,尻斜。四肢較短。飛節角度較小,稍曲飛,蹄質堅實。毛色複雜,以青、騮和兔褐色為多。

①烏珠穆沁馬。産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草原。體型結構較好,體格較大,多走馬,是蒙古馬中的最好類群。

②百岔鐵蹄馬。産于內蒙古昭烏達盟的百岔溝,産地多山,馬匹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質堅硬,有“鐵蹄”之稱。

③烏審馬。産于內蒙古烏審旗沙漠,體質乾燥,體格小,善於在沙漠中馳騁。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記者 王金梅)

蒙古馬是一個古老的品種。早在4-5千年前,我國北方民族就已馴化馬匹。如《漢書·匈奴傳》記載:堯舜以前“居乎北邊,隨水草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牛馬羊。”匈奴馬曾顯赫一時,西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出擊匈奴在白登被冒頓單于30余萬騎兵圍困七日。漢武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曾多次帶回大量馬匹,並任用匈奴王子金日蟬為漢朝的馬監,民間養馬事業空前發達。西晉以後,塞外各部族相繼南下,帶來馬匹數以萬計。盛唐時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馬進貢,如《唐會要》就記載:“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適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並指出延陀馬、同羅馬、仆固馬為同種,多為駱毛(兔褐毛)和驄毛(青毛》。這些都與蒙古馬相似,都是蒙古馬的祖先。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記者 王金梅)

北宋時東北的契丹馬也是蒙古馬,説明東北三省早已分佈有蒙古馬。蒙古帝國被譽為“馬之帝國”,成吉斯汗的衛隊就是由精良的騎兵隊組成,歷史上稱他是以“弓馬之利取天下”的。根據《元史》記載,當時牧馬地甚廣,北至火裏禿麻(今蒙古國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

成吉思汗鐵騎西征 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突襲得勝

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鐵騎西征時,經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從而得到勝利。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兩位大將速布臺和哲別攻打花喇子漠國訛答刺城時因城內保衛工事堅固而未能攻破。哲別帶軍隊退居500里遠,並休整隊伍。敵探得知成吉思汗大軍退到500里遠時,城內衛軍便放下心來,放鬆了警惕。蒙古大軍休整幾天后,有一晚哲別突然下令,率大軍進攻訛城。大軍夜行500里次日清晨到達城下,進行突攻。因城內毫無準備,成吉思汗大軍輕易攻破了城,並獲全勝。此後蒙古軍名聲大振,僅用兩年時間就打敗了強大的花喇子漠國。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記者 王金梅)

蒙古士兵裝備精良,騎射精湛。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人從會走路起就接受軍事訓練,特別是騎射。蒙古武士的軍事技能訓練還包括套馬索和鐵骨朵、騎槍等,屬於全能型騎兵,整體戰術先進。蒙古騎兵遭遇歐洲黑暗中世紀的鏈甲騎士和破舊皮甲有産階級和乃至無甲的仆從軍,採取誘敵深入的辦法,騎射,然後批重裝鐵甲的蒙軍超重裝騎兵衝陣,擊潰屠殺西方聯軍,詳情可看黑韃事略這本書,南宋人所寫,關於蒙軍的戰術戰法和裝備。蒙古大軍征伐西方,無論是歐洲裝備較為差勁的鏈甲騎士、還是穆斯林世界,都可謂勢如破竹,蒙軍西征將領郭侃獨自領萬人隊,在西亞屢破伊斯蘭軍隊百二十余城、破十字軍百八十余城。蒙古人真正的勁敵在東方,滅金,頃全國之力,在金佔領區的喊人武裝起義和南宋聯軍的夾擊下最終滅亡金國,大量的女真人被世仇蒙古人和中原漢人武裝起義軍殺盡。滅南宋,花了半個世紀時間,死了三任大汗。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記者 王金梅)

1949年的後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馬,不斷向鄰近省區輸出,均表現了良好的適應性。在國外,大量的蒙古馬在十三世紀隨蒙古軍兩次西征,由於其耐勞苦能遠涉戈壁荒漠,而且可吃其肉、飲其奶和血渡過艱苦的時刻,促進了蒙古軍順利征服了西亞和東歐。因而俄國西伯利亞、東歐,都有蒙古馬的足跡。歷史上,蒙古馬對朝鮮、日本北海道的馬種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朝在北方東自大寧(今承德地區)、西至守夏皆是牧馬地;並在宣化、大同等地設馬市,明萬曆三年(1575年)規定每年互市定額3.4萬匹。清朝在察哈爾設左右兩翼牧廠和兩處禦馬廠,全盛時期養馬達10余萬匹。數百年來,蒙古馬多取道張家口輸入內地,而有“口馬‘之稱。由於各朝代對養馬業的重視,使蒙古馬早已分佈到我國廣大北方農村。

抗日戰爭中,為八路軍主要馬匹。一次,日軍冒充八路軍襲擊八路軍總部,就因所騎不是蒙古馬,曾引起八路軍偵查員懷疑。

蒙古馬飼養困難 數量減少:通常只吃新鮮的草尖

1949年後,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馬繼續發展,並不斷被推廣到內地,同時進行大量雜交改良。但截止20世紀末改良馬還是少數,90%以上仍是蒙古馬。根據內蒙古牧業廳的資料顯示,1975年當時全自治區就有蒙古馬240.32萬匹,到1982年已經下降為170余萬匹了,而2006年僅有69.81萬匹。

 【原創】白毛風中的蒙古馬:能耐得住零下40℃的嚴寒(組圖)(記者 王金梅)

蒙古馬通常只吃新鮮的草尖,而且不同季節吃不同的草,往往十天半個月才回家一趟,牧民圈養起來十分困難。

為保護蒙古馬而設置了適合蒙古馬的耐力賽,2006年6月29日在中國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舉行的全國草原耐力賽,在錫林郭勒草原冒雨進行。全程30.5公里,來自呼倫貝爾的馬主泰馬加布的駿馬,奪走了本次比賽的冠軍(20號)和亞軍(21號)。其中的20號冠軍馬,30.5公里的全程創造了41分鐘的記錄,其速度是44.63公里/小時。

(組圖:白毛風中的蒙古馬 攝影:中國網草原頻道特約攝影師 鄭思林)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