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內新增50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23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
今年,根據上海市政府排定的年度實事項目,全市將有50家養老機構新建內設醫療機構,並在醫保批准聯網後納入"三段"結算。到2017年,凡是擁有150張以上床位的養老機構,除了與醫療機構鄰近設置、整合設置的以外,都有望成立各自的內設醫療機構。 市民政局介紹,上海660家養老機構中,已有139家設立了醫療機構,其中103家納入醫保聯網結算。今年起,內設養老機構的建設進入提速期。 改革起點:新增50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 1995年,閔行區社會福利院開設醫療區,成為上海首個擁有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十年後,該福利院成為醫保定點單位。此後,市區兩級福利院逐步進 入醫保隊伍。"納入醫保結算是千呼萬喚、多方請托才做到的事,衛生部門不止一次拒絕我的申請,因為這樣會加重醫療資源的支出。"閔行區社會福利院院長陳方 認為,養老機構但凡條件允許,都該成立內設醫療機構,這不光是為老人福祉考慮,也是節約醫療支出總賬的辦法。 市衛生計生委的數據顯示,滬上老人總體患病率為77.3%,60歲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佔3.7%,其中80歲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佔13.1%。對這些 老人而言,養老和就醫,"吃飯"和"吃藥"是須臾不可分割的事情。對老年疾病的初期干預越充分,後期的醫療支出就越低,而"養老幸福指數"則越高。這是當 前"醫養結合"概念大受推崇的原因。 "醫""養"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相應的公共資源也由不同部門分配。一直以來,國內養老領域的醫療水準不高,醫療領域對養老領域的服務能力也有限。究其 原因,還是兩者之間存在深厚的"資源壁壘"。以"新增50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為起點,上海開啟了新一輪養老改革,民政、衛生計生、人社等部門共同參 與到"資源破壁"的規劃中,試圖推動"醫養結合"的實質性進展。 改革重點:醫療資源向養老領域開放滲透 醫療資源向養老領域的開放滲透,是此番改革重點。在市民政局、市衛生計生委、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五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全面推進本市醫養結 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徵求意見稿)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定義為"醫養結合"支援平臺,以各自社區為圓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扮演推動醫療資源輻射和週轉 的核心角色。 首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向所在轄區的養老機構提供基本的醫療護理服務,比如住養老年人的突發疾病轉運、醫療巡診、康復護理指導 等,或者統籌、協調區域內其他醫療資源為養老機構提供服務。到今年底,養老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其他醫療機構的簽約要做到全覆蓋。 其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與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等社區托養機構達成合作,會同社工、志願者提供慢病管理、健康教育、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等服務。到2017年,兩者簽約率需達到100%。 另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對社區老年人的服務繼續深化。現在全市有936萬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佔常住居民的42%,作為簽約服務重點對象的 60歲以上戶籍人口,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也就是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養老領域的醫療輻射同時涵蓋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三部分。 但現實狀況距離理想的醫養結合格局還有很大差距,比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滲透"面臨諸多法規政策限制,在多點執業沒有開放的情況下,醫生到養老 機構提供到府診療和病床服務,可能導致醫療風險;醫療機構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依賴藥品和檢查的收入,到府服務價格很低,在已經接近於"滿負荷" 運轉的情況下,社區醫護力量空缺極大,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也得不到有效激勵。 種種"資源破壁"進程,都有待進一步思考和求解。 來源: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