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隆慶祥:匠心剪裁青春華服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1-06-18  責任編輯:

為培育建設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北京將推動實施“十大專項行動”,其中包括消費品牌矩陣培育行動,進一步擦亮老字號金字招牌。6月10日,隆慶祥作為傳統與創新的百年老字號代表,被選作引領全國、服務全球的第一個典型案例在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怎麼看》節目中播出,引發強烈關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曾為皇家製衣、擁有近500年家族製衣史的隆慶祥,因忠於祖訓、堅持匠心剪裁,不斷傳承技藝,弘揚文化,使得老字號品牌充滿生命力。同時,隆慶祥從創新入手,引入時尚元素,通過拓寬傳統工藝的應用空間,打造多樣的消費場景,以更符合年輕群體審美的方式,賦予每一件衣服獨特的文化屬性,讓品牌發展呈現出全新格局。

傳承技藝 構築匠心剪裁之魂

手工裁剪、敷胸襯、扎駁頭……當《怎麼看》節目中出現這些鏡頭時,很多觀眾被傳統手藝的魅力所吸引。手工往往意味著失于精準,而讓人驚喜的是,隆慶祥這位私人裁縫是完美的——擁有一絲不茍的生産流程與標準,做到單人單版、單版單裁、單裁單做。在談到老字號品牌如何為商務著裝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時,隆慶祥總裁李艷艷表示,“企業的競爭力來自産品和基於産品而積澱的文化。隆慶祥在客戶選擇産品的基礎上,輔以更優化的傳承工藝,憑藉‘量身定制,私人裁縫’、‘1+1’量身定制貼心服務的核心優勢,以獨一無二的專屬性彰顯尊貴榮耀。”

精湛的工藝與臻美的氣質,源於時光的經久沉澱。數百年來,憑藉著傳世精裁及卓越匠心,隆慶祥製衣凝聚了歷史、技藝、文化的精華。就文化而言,隆慶祥是時尚界公認的文化創牌先驅者。業界專家曾這樣評價道:“始終根植于中華文化,讓隆慶祥傲然屹立於世界品牌之林。”

數字轉型 重構商業運轉模式

老字號産品是品質的象徵,而數字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之一,要想傳承老技藝,就必須擁抱數字新時代。隆慶祥一直在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滿足更多青年群體的口味,為企業贏得更大的增量機遇。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定制服裝需求,隆慶祥推進了量身定製版的智慧製造系統,通過自動化、智慧化的升級,全面提升企業的生産效能和管理水準,進一步優化生産、管理流程,提高産品品質,提升産品核心技術優勢。另外,通過搭建數據中臺,將設計生産系統、倉儲供應系統、線上線下o2o銷售渠道、會員體系管理等所有環節的數據全部打通,形成的智慧決策賦能各個業務端。

業內人士認為,在新消費模式下,老字號也必須順應潮流,參與到新電商中,通過下沉市場提振銷量,為老字號品牌不斷引流,引入新鮮血液。毫無疑問,隆慶祥的數字化轉型之路,走得穩健而有節奏。隆慶祥充分利用雲發佈會、直播間等網際網路手段,以最快捷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實現線上線下完美融合。

追隨國潮 承擔弘揚文化使命

近幾年,“國潮熱”崛起,折射出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更加自信。隆慶祥也在讓國潮成為一種積極的文化,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國潮熱是文化內涵和價值的回歸,契合了年輕群體的心理。因此,我們利用已有的大數據對消費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核心研發設計團隊,促進産品研發向時尚化、年輕化轉變,從而進一步引領時尚潮流。”李艷艷表示。

隆慶祥2021新品系列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當代的轉化和激活,從山水、建築以及動植物中汲取靈感,通過服裝用時尚語言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中山裝元素的中式系列,凝聚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深受青年男士的歡迎。代表中國美的旗袍系列,採用手推繡傳統工藝,將四季草植物、飛鳥魚蟲、吉祥文字等團花圖案靈活運用,設計出純色與包繩牙子的簡潔款、西式OL極簡連衣裙、改良款旗袍連衣裙,讓具備中國文化精神內涵的品牌既時尚又能表達態度,收穫了更多的新生代消費群體。

隨著科技、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理念在發生改變,未來消費者的時尚需求將會更加個性、細分。已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新一代青年群體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感更加強烈。隆慶祥打造出隆慶工坊“一店雙標”戰略格局,在文化自信方面,以不尋常的方式發出自己獨有的聲音,並以品牌和人文的影響力,演繹著這個時代的新定制精神。

百年奮鬥路,啟航新征程。隆慶祥將深化産品創新與原創設計相結合理念,塑造産品新的價值,也將繼續肩負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神聖使命,用匠心裁剪盛世青春華服。如果您對時尚有著獨特的理解,如果您對民族文化有著一份火熱的赤城,可以在北京時間平臺搜索BTV新聞《怎麼看》,查看最新一期6月10日“精準發力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即可觀看整期節目,也可在隆慶祥最新推出的換裝H5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