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優化城市環境 提升生活品質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1-11  責任編輯:楚丹

【文明的力量】

優化城市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各地深入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綜述

光明日報記者龔亮

不久前,家住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龍洞街道全運村社區的張女士在社區遛彎兒時,發現綠化帶內有一處破舊的水泥隔離墩,影響美觀且存在安全隱患。她隨即拍照上傳到龍洞街道開發的微信小程式“行走龍洞”上。不一會兒,城管和社區工作人員就來到現場,對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理。

發現問題隨手拍,上傳平臺解決快。在全運村社區,除了網格長、專職網格員和專業力量以外,社區所有居民都可以通過“行走龍洞”小程式共同參與文明創建和社區管理。

在全運村社區,還有一個小小的“公益銀行”。社區志願者通過參與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可獲得相應積分,憑積分兌換相應的服務或物品。一旁還設置了公益銀行志願者榮耀榜,每一位為社區公益作出突出貢獻的居民都有機會在這裡展示風采。一個小小創意,讓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到創城隊伍中來。

近年來,各地將創建文明城市當成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載體,當作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手段,不斷創新思維方式、內容形式、手段方法,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斷走向深入。

創建惠民,人民滿意、人人參與

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創城的核心不是城市,而是市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最終的成效説到底還是要看老百姓支援不支援、參與不參與、滿意不滿意。很多城市都非常注重把市民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讓他們當主力軍。

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福建省廈門市不是簡單地以拿獎牌、爭榮譽為目標,而是始終從群眾需求出發,注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創建為民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力求給群眾帶去更多實惠。

2019年3月,廈門在全市廣泛開展了“快樂健步走,文明齊動手”潔凈家園活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村鎮社區幹部群眾和志願者紛紛走出家門,邊健步健身,邊清潔環境。同時,廈門還運用“i廈門”平臺開展“文明創建隨手拍”,發動市民積極參與發現和反映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政設施等問題,推動問題及時整改,優化城市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濟南市從自身實際出發,創造性開展了一些特色創建活動。比如針對亂闖紅燈、亂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發動1100余家文明單位主動認領路口,近兩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踴躍參與活動,定時定崗定人,在早晚高峰期間,參與文明交通引導,規勸不文明現象,成為泉城大街小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城市文明與治理水準“雙提升”

城市是有機生命體。文明城市創建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創建過程中要不斷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很多城市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為抓手,讓城市更文明,讓市民更舒心。

針對共用單車亂停放問題,廈門市在滿足市民需求的同時,用管理提升文明,在全國率先出臺共用單車管理規範,根據考核分數確定經營者投放份額,採取電子圍欄技術,有效治理亂停放現象;浙江省杭州市把文明城市創建融入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之中,探索建立民生實事票決、“民意直通車”等制度,每年重點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樂山地區曾是都市繁華帶背後的“異次元”,小區環境雜亂,硬體先天不足,管理措施缺位。在“片區一體化”治理模式下,樂山地區聯合5個居民區、職能部門、物業公司黨組織成立“樂山地區綜合治理臨時黨支部”,通過凝聚“三駕馬車”實現了物業管理統一化、規範化、優質化,有序推進各項為民實事項目,提升整體公共環境,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創新機制,讓文明長駐

“創城不易,守城更難。”文明城市創建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最終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也並不意味著創建工作的結束,而應轉為常態化、長效化的文明城市建設行動。一旦懈怠,還可能面臨被“摘牌”的風險。

為此,江西省南昌市建立了常態巡查機制。利用文明創建指揮調度系統對全市10200個實地測評點位進行實時監控,對“數字城管”“12345”市長熱線有關投訴及日常巡查發現的問題進行研判,促進文明創建工作有的放矢;組織各城區組建市民文明巡訪團,常態化開展轄區內巡訪和跨區交叉巡訪,促進社會公德的養成,建立城市管理的良性迴圈。

一些城市探索以立法促進社會文明,加強文明創建法治保障。廈門市出臺了《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開發社會文明資訊管理系統,將不文明行為資訊與文明單位考核等掛鉤,以法治手段保障文明創建常態長效;杭州市出臺全國首個城市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和《杭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政策法規,並率先建立“主評+客評+外籍人士評價+實地觀測”四位一體的公共文明素質評價體系,為文明城市建設提供剛性保障。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1日 03版)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