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品牌>
廈門理工學院:打造“泛文化産業”幫扶貧困地區奔小康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1-05  責任編輯:楚丹

崗頭村位於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偏遠地帶,曾經是中央蘇區革命臨時辦公點,留存多處革命遺跡。日前,廈門理工設計藝術學院王瑤老師帶領學生開始推進《“設計下鄉”助推中央蘇區脫貧致富研究——以龍岩市連城縣崗頭村為例》的項目。本項目分別從資源與空間調研、痛點分析、客群分析與定位、紅色文旅設計規劃、民宿設計、視頻宣傳片、農産品展銷、直播與電商平臺、VR/AR虛擬展示等方面入手,拓展新形態的設計下鄉助推中央蘇區脫貧致富研究。

長期以來,廈門理工學院利用自身學科專業、人才、科技等智力優勢,幫助貧困地區脫貧增智。自2015年起制定並實施《服務閩西南産業發展行動綱要》以來,廈門理工學院組織師生團隊深入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岩城鄉,開展農村扶貧工作,努力實現對貧困地區從“輸血”扶貧到“造血”脫貧奔小康的轉變。

打造在地“泛文化産業” 

福建最南端的詔安縣,毗鄰廣東潮州、汕頭,經濟不發達,廈門理工學院發揮數字創意與傳播專業優勢,在詔安縣設立了“廈門理工學院文化傳播實踐基地”,每學期組織師生前往當地舉辦主題文化活動,挖掘和傳播具有詔安縣特色的文化內涵。

在開展農村扶貧工作中,學校注重深入挖掘貧困地區鄉村的特色旅遊資源、獨有生態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傳統工藝資源等,著力打造在地“泛文化産業”,形成了包括閩臺文化資源調研與産業化研究、文化旅遊事業及發展規劃諮詢、文化旅遊事業及産業項目方案設計和文化旅遊事業及産業項目實施指導等完整的文化創新服務鏈。

貴州威寧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課題組緊緊圍繞貴州“全力打造山地民族特色體育大省、強省”目標,有效整合威寧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體育資源,編制《威寧國家體育産業基地概念性規劃及重點項目策劃》,打造了集競技訓練保障、民族文化遺存保護與展示、體育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閒康養于一體的多功能高原體育産業集聚區。

推動鄉村傳統文化振興 

南平市建陽區的水吉鎮,歷史悠久,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為了挖掘歷史資源,振興鄉村經濟,2019年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産業與旅遊學院院長羅昌智教授團隊6下水吉鎮,深度調研,為水吉鎮編制《建陽區水吉鎮建盞文化小鎮修建性規劃》,重點解決“建盞文化小鎮”功能定位、業態佈局、産品體系構建以及空間實現問題。“建盞小鎮”項目預計建成後年産值達2.3億元,年稅收收入6000萬元,新集聚企業800家,人才5000人,新增就業崗位8000個。

福建省地域建築文化極其多元,傳統村落眾多,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是貧困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2014年以來,廈門理工學院城鄉風貌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黃莊巍、劉靜、高燕、吳揚等教師及建築系師生踏足全省9個地市城鄉,80多個區縣,600多個鄉鎮,3000多個村莊,為900多個村莊提供了直接鄉村建設指導,普查了3萬棟歷史建築。2018年,師生們在大量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廈門市鄉村建設技術規範《廈門市美麗鄉村建設圖則》,圖則立足於“做一本鄉村看得懂的公益性技術文件”,將高深的技術語匯以圖文並茂的方式生動展現,匯集了大量鄉土優秀做法,讓鄉村建設者可直接借鑒參照施工。

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 

福建泰寧縣梅口鄉水際村曾經是福建省省級貧困村,早在2017年3月,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魏成元教授團隊就與泰寧縣梅口鄉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智力支援、助推鄉村旅遊發展,水際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泰寧“首富村”、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2019年梅口鄉水際村入選了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廈門理工學院還以“扶人扶智扶精神、脫貧脫困脫俗氣”為工作理念,將精準扶貧與師生黨建、課程計劃、科研課題、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師生項目團隊深入福建老區蘇區,在助力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共同打造了一堂有溫度、有情懷的國情思政課。

龍海市東園鎮埭美村位於九龍江支流南溪河畔,村內水系發達,河網縱橫,被譽為“閩南周莊”。2017年5月,作為文旅學院教工第三支部書記,吳應其積極組織支部黨員開展“立項活動”,將個人長期對埭美村的無償援助行為擴大為支部的“立項活動”。吳應其多次組織支部黨員及本院學生前往埭美古村考察調研,蒐集埭美生活博物館展覽資料,走訪古村耆老,探查古村文化遺産資源,在反覆調研的基礎上,2018年3月,經過多方共同努力,依託修葺一新的埭美陳氏前祠堂而建的“宗族祭祀”專題館對外開放,該館充分展示了埭美古村濃厚的孝道文化,獲得了村民及遊客的一致好評。(記者馬躍華通訊員徐麗麟)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