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醫療>
他們被稱為醫患之間“擺渡人” 醫務社工陳琦的一天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1-05  責任編輯:公益中國

如今,在本市部分醫院裏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身著白大褂卻不是醫務人員,他們從患者就診、住院到走出醫院大門,提供著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他們是醫務社工,作為醫生的幫手、患者的朋友,用專業、細緻和耐心,織就醫患之間的情感紐帶,讓診療服務變得更有溫度。日前,記者跟隨北京市豐台區鐵營醫院的醫務社工陳琦,一起度過了忙碌而充實的一天。

上午8時

和大夫一起查房

早上8點整,在鐵營醫院的神經內科,醫務社工陳琦跟著神經內科的醫生在查房。

病房裏大部分患者都存在因腦血管病引起的各種功能障礙,比如語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運動功能障礙等。其中一些卒中患者,如果短時間內很難接受自身出現的各種功能障礙,很容易出現抑鬱情緒;還有些患者住院時間久了,時常牽掛家人……因此,每次查房時,陳琦都會精神高度集中,仔細傾聽、判斷患者是否有情緒問題,盡可能做到第一時間介入,幫他們打開心結。

在神經內科病房裏,77歲的王大媽腦梗發病20多天了,儘管已經在做康復治療,可她的左腿和左臂仍使不上勁,活動很吃力,這讓老人情緒一度很低落。

“大媽,您昨晚休息得好嗎?”待醫生與王大媽交流完病情,陳琦走上前,輕聲詢問。“前兩天身上起濕疹,睡得不怎麼好,這兩天吃了藥,睡覺好些了……就是這腿老也不好、膝蓋疼……”説著,老人坐在床上抹起了眼淚,“老頭子84歲了,我住院以後,他一個人在家,孩子們也不能總過去,我這心裏著急……”

“大媽,治療還需要一段時間。你要保持心情愉快,好好配合醫生治病,咱們才能早點回家……”陳琦一邊用手幫老人捋著後背,一邊輕聲安慰,“來,大媽,咱們一起活動活動手指,伸出兩隻手,一加一等於二……對,很好……”很快,老人的注意力成功地被這段“手指操”吸引過去。

走出病房,對於王大媽的情況,陳琦腦子裏已有了一套幫助方案。“要讓老人沒有後顧之憂地住院治療,先得解開她的心結。”陳琦跟同事商量,要找時間去王大媽家做一次家訪,詳細了解她老伴和子女的情況。再看看老人的居住環境有沒有防跌倒設施,一日三餐是怎麼解決的……對於獨自生活確實有問題的老人,還需要跟社區居委會溝通,幫助老人對接“社區小飯桌”等社會資源。

上午9時

為志願者後勤服務“補位”

查完房,9點左右,陳琦和同事匆匆來到位於醫院大門口的導診臺。在那裏,身著深色馬甲的志願者正在為患者提供導診諮詢和流調篩查。

這些志願者都是醫務社工們手把手帶出來的,其中不少人是來自周邊社區的熱心居民。在醫務社工的帶動下,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在提升醫院人文環境的同時,也成為了醫院的名片。

“我想約個核酸檢測,具體是什麼流程呢?”“您可以在網上提前預約,每週二、週四和週日都有……”看到志願者正在忙,陳琦主動上前幫忙。

平日裏,醫務社工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為志願者們做好後勤保障,例如天冷了要及時給他們增加衣物、準備熱水,在他們忙不過來或遇到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時,要及時補位並施以援手。“我們每天抽空就會過來轉一圈,這樣心裏踏實。”陳琦説。

上午10時

幫患者做遊戲理療康復

10點多,在鐵營醫院神經內科病房裏,93歲的于大媽正躺在病床上閉目養神。

“阿姨,您好!我是小陳,還記得我嗎?”“記得,上次和你一起來的還有個姑娘,小姐倆……”“對!”難得于大媽這次記得自己,陳琦很開心。她搬了把椅子坐在床旁,開始了當天的“話療”。

“老人是一位卒中後血管性癡呆的患者,有一定的認知功能障礙,經常會犯糊塗,不記事……”神經內科主任李寧介紹,醫護人員平時都忙於在病房治療、護理患者,只有醫務社工有空過來陪老人聊聊天,幫老人鍛鍊認知功能,改善睡眠情況。“對我們醫生來説,醫務社工是個好幫手。”

“阿姨,您這兩天是不是理髮了?”“咱們上次一起做的手工您放哪兒了?”……記者發現,在跟陳琦交談時,于大媽像個小孩子,説到高興處會不時用手比畫兩下,眼裏也有了神采。儘管老人常會答非所問,可陳琦始終微笑著耐心傾聽。

臨走前,陳琦叮囑老人一定要乖乖吃飯,好好睡覺。“您有空再想想過去還有什麼有意思的故事,下次再講給我聽哦!”老人一個勁兒衝她點頭。

回到辦公室,陳琦顧不上喝口水,又開始核對當天的日程表。“下午還約了一位心理測評的患者,一個個案回訪……”她説。

記者注意到,辦公室的櫃子裏放著各種漂亮的彩紙、膠棒、水彩筆、剪刀等,很像幼兒園裏的手工區。這時,陳琦的電話響起,康復科一位患者需要醫務社工配合做一些認知功能鍛鍊。於是陳琦從櫃子裏取出一個小工具包,“轉戰”至康復訓練大廳。

在這裡等待她的,是69歲的邵大爺。

老人今年5月份突發腦梗,待病情基本穩定後一直在鐵營醫院做康復治療。剛來時,邵大爺左側肢體功能受限,連站都站不起來。做了十來天康復訓練,他很快能站起來了,現在除了左手僵硬、使不上勁以外,老人生活基本能半自理了。

“大爺,咱們今天一起做個小手工吧。這是一個大紅色燈籠,做好了就送給您,可漂亮了。”説著,陳琦從隨身的手袋裏“變”出一堆漂亮的手工材料。

陪著邵大爺做完燈籠,時間已臨近中午。“大爺,咱這左手越不吃勁兒,就越得多活動,比如自己動手係扣子、打繩結什麼的,都能幫助您早日恢復……”陳琦説。

下午2時

探訪獨居老人為其解憂

下午2點,74歲的患者楊大媽敲開了醫務社工辦公室的門。“閨女,咱娘兒倆好久不見了,都想你了……”見到陳琦,楊大媽特別開心。

“您最近血壓怎麼樣?”“有點高,一直在吃降壓藥。”“那您可得多注意了,最近飲食方面吃的別太鹹、太油,多吃蔬菜……”説著,陳琦拿出血壓計,動作麻利地給老人測起血壓。

“這閨女,幫了我好多忙……”楊大媽老伴去世,兒子又不在北京工作。長年一個人生活,加上患有高血壓等慢病,讓她心情很低落。一次就診時,楊大媽被門診醫生轉介給了醫務社工陳琦。自此,這個熱心、善良的女孩就像一道光,投射到楊大媽的生活裏。

發現老人沒有穩定收入,且情況符合低保條件,陳琦提醒她聯繫街道有關部門做低保申請。如今,老人每個月都有了1000元的低保收入。陳琦不但去楊大媽家做家訪,還把自己的手機號留給了老人。“您一個人住,又有高血壓,萬一有急事兒,就聯繫我。”

今年4月份,本市醫院全都改成了網上預約掛號,這可難壞了楊大媽。情急之下,她試著撥通了陳琦的電話。當天中午,陳琦便利用午休時間,騎車去了老人家,手把手教會了老人網上掛號。

後來,在陳琦的鼓勵下,楊大媽還加入了鐵營醫院的志願者團隊。“我們娘倆經常聯繫,在我心裏,小陳像親閨女一樣親!”楊大媽親熱地拉起陳琦的手。

當天下午,送走楊大媽,陳琦還約好了給一位患者做心理測評。這也是鐵營醫院醫務社工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當醫生接診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心理問題時,會第一時間轉介給醫務社工。通過全面評估,醫務社工會為他們建立一個“身心檔案”,並對其中有輕度情緒問題的人進行心理疏導。

直到下午4點多,忙碌了一整天的陳琦,才終於松了口氣。今年29歲的她,已在醫務社工的崗位上工作了4年多。在她眼裏,醫務社工就像醫患之間的“擺渡人”,方便患者就醫的同時,又能促進醫患溝通和理解。

數據

全市專業醫務社工3.63萬人

如今,本市許多醫療機構裏,都能看到醫務社工們的身影。當醫生專注疾病診治時,他們會幫助跟進患者需求;當患者情緒低落時,他們會及時給予安慰、幫助。醫務社工已成為了化解看病難題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獲得社工職業水準證書的專業人才已達3.63萬人。

根據市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近日印發的文件,本市將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立醫務社會工作部門,配備專職醫務社會工作者;到2025年,將實現全市醫療機構醫務社會工作全覆蓋。

本報記者劉歡方非攝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