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南京將施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不分類最高罰二百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30  責任編輯:楚丹

備受關注的《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11月1日正式實施,屆時南京將邁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10月28日,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就條例實施的有關問題接受記者採訪。

從市到小區,各環節明確管理責任

在垃圾分類標準上,條例沿用南京長期採取的“2+2”分類方式,規定生活垃圾以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為基本分類標準,並對各類別作了較為詳細的列舉説明。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夏德智介紹,考慮到生活垃圾具體表現形態多樣而複雜,為幫助市民正確分類,條例要求南京市城管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分類指導目錄,並向社會公佈;指導目錄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適時調整,便於查詢。

推動垃圾強制分類,初始階段群眾有個適應過程。這一階段各級政府如何作為?條例明確規定,市級主管部門為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區級層面由區政府、江北新區管理機構負責區域內管理工作,鎮政府、街道辦負責轄區內管理日常工作,指導居委會、村委會組織動員轄區內個人和單位參與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工作。

住宅區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條例確立了物業服務企業的主體責任。夏德智介紹,條例明確,實行物業管理的住宅區,物業服務企業為管理責任人;未實行物業管理或者不能確定管理責任人的,由鎮、街道依法確定。“住宅區物業服務企業可以安排物業服務工作人員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條例明確了管理責任人開展宣傳、設置收集容器、及時勸阻、分裝分運等8項義務,同時要求政府“通過獎勵補貼等方式,支援物業服務企業履行住宅區生活垃圾管理責任”。

以往城市垃圾從收集、運輸到處置都由政府包攬,垃圾製造者是“局外人”。夏德智説,這次立法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明確了垃圾産生者的責任。比如條例規定,個人和單位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應當依法履行産生者責任,按照規定時間、地點、方式等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至相應收集容器中。按照垃圾産生者付費原則,有關部門還將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違法必究,分類投放成法定義務

提高住宅區投放準確率是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關鍵。條例規定,物業服務企業作為管理責任人,應當及時勸阻不符合分類投放要求或者將已分類的生活垃圾混合的行為;對不聽勸阻的,物業服務企業有權及時報告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鎮政府、街道辦並協助處理。出現多次分類不規範的,條例要求實施重點指導督促。記者還注意到,管理責任人有及時勸阻翻揀生活垃圾污染環境行為的義務。

“教育在先、懲罰在後。”夏德智表示,對於個人未按要求分類投放,拒不聽從管理責任人勸阻的,處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但個人經教育、勸誡後自覺履行法定義務,並自願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等社區服務活動的,可以不予處罰。

此前一些地方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最為群眾詬病的是已分類投放的垃圾最終依舊混收混輸。對此,夏德智表示,條例明確禁止將已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運處置,同時還建立了拒收制度,規定後端環節發現分類不達標的,可以要求重新分揀;拒不分揀的,可以拒收,“從而倒逼各個環節的落實”。

源頭減量,一次性用品使用受限

這幾天,南京市民注意到,新的生活垃圾分類設施正運抵或安裝到小區周邊。條例對統籌佈局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情況作了專章規定,規定住宅區、農村居住區首次設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的,政府應當給予補貼;明確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的建設與項目主體工程“五同步”,已有分類收集設施不符合標準和規範的應當逐步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時,應當將分類收集設施列入出新範圍。

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一大目的是實現垃圾減量,要實現該目的根本方法是要加快轉變生産和生活方式、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對此,條例作出了系統要求。例如,在限制過度包裝上,條例要求生産者、銷售者和經營者優先選擇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無毒無害、可迴圈利用的材料,避免過度包裝;在綠色辦公上,規定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要帶頭示範,會議室等內部辦公場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條例對住宿、餐飲等領域限制使用一次性消費品也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把塑膠袋等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回收情況納入監管,並要求政府制定具體落實辦法。

夏德智表示,條例實施後,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將督促市政府儘快制定配套制度;還將通過執法檢查、代表視察、聽取報告等多種形式持續依法監督條例實施,並及時開展評估、完善條例。(張倩肖日東陳月飛)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