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江蘇崑曲小鎮巴城:重陽新人傳古曲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27  責任編輯:楚丹

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走在江蘇昆山的巴城古鎮裏,軟糯溫婉的崑曲聲處處可聞。一年一度的重陽曲會如期開唱,猶如為600多歲的崑曲祝壽。

600多年前,崑曲在巴城傀儡湖畔發源;顧阿瑛築草堂、開雅集,廣邀天下文人雅士始成昆山腔;魏良輔改昆山腔為水磨腔;梁辰魚創《浣紗記》,崑曲化為昆劇。在巴城,“百戲之祖”完成了“靡殤之音—昆山腔—水磨腔—崑曲—昆劇”的華麗轉變。江南鄉“音”終得登大雅之堂。

“吳越春秋寫昆劇,時人盡道雪艷詞。英雄美人兩相惜,成就千古《浣紗記》。”24日晚,巴城版《浣紗記》進行了首演。聽見自己編寫的曲目經他人唱出,國家一級作家楊守松滿臉欣慰。

2005年退休後,楊守松把工作室遷到了幽靜的巴城鎮,並愛上了巴城土生土長的崑曲。機緣巧合下,楊守鬆開始重新編寫昆劇開山作《浣紗記》。不同於以往的改編,楊守松想呈現的,是初誕之時,原汁原味的昆劇。

楊守松説:“500年前先人創作的崑曲,500年後我們原汁原味地把它演出來。這是一場跨越五個世紀的文藝復興、藝術對話。昆山現在已經是全國經濟最強縣,但不同於經濟可以短時間內跨越式發展,文化必須是一個長期激勵的過程。巴城鎮從很小規模的重陽曲會,一步步發展到今天遠近聞名的‘崑曲小鎮’。一年四季都有海內外的曲友、演員來巴城以曲會友,周邊大學的留學生甚至經常來學唱、‘打卡’。發源於江南水鄉的傳統崑曲,就這樣傳向世界各地。”

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始終記得,自己幾年前在巴城看見“向偉大的崑曲藝術致敬”標語時的激動心情。“這個標語喊出了我們熱愛崑曲、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的心裏話。崑曲就是偉大的藝術。復興傳統文化,是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我們只有重新認識評價,並積極、努力學習祖先的優秀創造,我們才能創造屬於我們今天、無愧於未來子孫的新文化。”

浙江傳媒學院桐音曲社創始人劉志宏特意帶了三位愛徒來參加曲會。崑曲方向的博士劉志宏在浙江傳媒學院任教時籌建起了崑曲社。“以往傳説中的崑曲走進了生活中,大家反應都非常強烈。我們組織第一屆錢塘雅集時,本來只準備了六七十個人的座位,結果會場人都站不下。”

借著這股勁頭,劉志宏在文學院開設了崑曲劇本創作、崑曲演唱欣賞、古典詩詞寫作等課程,“每個學期開新課時,還會有以前選過課的學生回來蹭課”。以崑曲為引子,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慢慢植根于年輕大學生的心中。

一曲畢,在巴城老街走走,買一襲崑曲文化衫、選購幾件中意的崑曲文創品。崑曲就這樣記在心頭、唱在嘴裏、穿在身上,走向四方。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