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關注民生>
安徽山區:返鄉創業青年帶家鄉父老脫貧致富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21  責任編輯:楚丹

中新網合肥10月20日電(劉鴻鶴)十月的安徽已漸入深秋,地處大別山東南麓的潛山市,漫山遍野的秋意把這裡裝點得五彩斑斕。一條條盤山公路把城市與鄉村連接,讓遊客走進來,産品走出去,也吸引了一大批返鄉青年回家創業。

鄉村特色旅遊開出脫貧花

朱先紅是潛山市梅城鎮村民,之前一直在城裏開飯店,在積攢了一些資金後,決定回鄉為鄉親們做點事情。

“我們農莊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由農民出土地、出勞力,公司出資金、出技術,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技術指導、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周邊26戶貧困戶100余人就業。”潘鋪生態休閒農莊負責人朱先紅説,“經過幾年的發展,2019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收入800萬元人民幣(下同)。”

據介紹,潘鋪生態休閒農莊培植了近百種觀賞荷花和十余種食用蓮藕,園區總規模約2500畝,一期850畝。園內圍繞“觀荷、賞荷、遊荷、玩荷、嘗荷、居荷、繪荷、咏荷”等多種荷花主題體驗,形成荷美觀光遊樂區、荷文化賞析區、荷藕美食區、荷主題特色民宿區、蓮藕主題農事體驗區“六區眾組團”的空間格局,佈局了40多項荷花相關的旅遊體驗項目。

現年62歲的李和結是一位在語言上有殘障的貧困戶,一直獨自一人生活。在來農莊之前,只能靠自己耕作的6畝田地維持生計。

“李和結2013年把家裏的土地流轉給農莊,每年就有3600元的收入,加上務工工資,他去年就掙了三萬元。”朱先紅説。

“20分鐘就業圈”養家、看家兩不誤

2014年,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潛山市打造就業扶貧“20分鐘就業圈”,通過建設和串結扶貧驛站、扶貧車間,讓貧困群眾在20分鐘里程內就近就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有事做、有錢賺。

距離潘鋪生態休閒農莊17公里的潛山市痘姆鄉求知村,50歲的貧困戶黃國清正在忙碌著手上的工作。“以前開了一個小吃店,生活還算過得去,後來老伴得了慢性病,幹不了重活,還要長期吃藥維持,收入就入不敷出了。”黃國清説。

2011年,村裏建起了農産品深加工企業,該企業依託本地優質大米為原料,研發的切片年糕、火鍋年糕等暢銷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年營業額達到2000多萬元,並帶動周邊就業8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人。

“現在我和老伴都在扶貧車間上班,我主要負責年糕加工中的滅菌工作,老伴從事包裝工作,我們倆一年收入近8萬元。”黃國清笑著説,“而且離家也很近,騎摩托車5分鐘就到車間了,養家、看家兩不誤。”

打通鄉村電商走出去的最後一公里

在潛山市塔畈鄉的塔畈村,璽承電商産業園一片忙碌的景象。生産車間裏,十余臺鐳射印表機來回穿梭;分包車間裏,負責分包、貼單的工人有條不紊地工作著……

張祖星是潛山市塔畈鄉杏花村人。2019年,原本在省城合肥做手機配件生意風生水起的他,受塔畈鄉政府邀請返鄉創業。“當初回來創業,很多人反對。”張祖星説,“雖然這裡離縣城有50余公里,交通相對不便,但這裡有倉儲成本、人工成本低等優勢,兩項相抵差不多。”

在張祖星看來,鄉村電商只要解決了時間、物流問題等,還是大有可為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承包了一條物流專線,每天下午4點半,負責物流的車輛會把發往全國各地的産品直接送達合肥物流分包中心。“這樣一來相當於節約了一整天的時間,江浙滬皖地區均可實現包裹‘次日達’。”

附近的村民表示,阻礙山村農特産品“走出去”的另一個原因是物流成本高,如果自己在網上賣一些零零散散的瓜果蔬菜,它的物流成本可能就超過了商品本身的價值,往往得不償失。

由於産業園每天發貨量都比較大,周邊村民現在在網上售賣的農特産品,都可以通過張祖星公司的物流渠道一併發貨,在享受“白菜價”物流費用的同時,也可以讓這些農特産品更快地“走出去”。

如今,張祖星的電商産業園主要從事母嬰用品、口罩、數位3C等産品的線上銷售,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供應鏈,促進産銷對接等,解決了周邊農村50人就業,使他們的年收入達5萬元左右。

據了解,潛山是國家貧困縣之一,也是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縣。2014年,潛山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6萬人,貧困村60個,貧困發生率達到16.93%。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潛山積極構建産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脫貧、住房保障、飲水安全、基礎設施改善、資金整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體系。截至2019年4月,潛山退出貧困縣序列。目前,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8萬戶8.87萬人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31%。(完)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