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援助>
累計助銷逾3700萬元 紅十字“公益廚房”有何秘方?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20  責任編輯:楚丹

通過兩屆紅十字眾籌扶貧大賽和2020年“公益廚房”實踐,紅十字扶貧工作已幫助651個脫貧團隊,精準受益3.6萬戶10.8萬人,助銷金額超過3700萬元人民幣,動員2200萬人次參與支援。中國紅基會供圖

金秋農忙,紅十字“公益廚房”亦飄香。

時值第7個“國家扶貧日”,記者從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獲悉,通過兩屆紅十字眾籌扶貧大賽和2020年“公益廚房”實踐,紅十字扶貧工作已幫助651個脫貧團隊,精準受益3.6萬戶10.8萬人,助銷金額超過3700萬元(人民幣,下同),動員2200萬人次參與支援。

這一扶貧項目究竟有何“秘方”?記者對此一探究竟。

今年“公益廚房”創新引入公益直播帶貨形式。紅十字眾籌扶貧公益形象大使、演員楊童舒與主播一同為扶貧助農“紅品”直播帶貨,線上觀看人數達27.7萬,獲6.7萬次點讚互動。中國紅基會供圖

6年探索,瞄準“網際網路+精準扶貧”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賑災發展部副部長廖玲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中國紅基會便開始自主實施生計扶貧項目,以社區(村)為單位,給貧困地區提供一筆生計發展基金,通過脫貧帶頭人帶動貧困戶發展當地特色産業增加收入,受益約30萬人。但在此過程中發現,如果産品銷售不出去,勞動成果依然面臨著可能無法轉化為收入的困境。

2017年以來,中國紅基會開始嘗試打通扶貧助農與市場對接的“最後一公里”,即通過網際網路助銷農産品。全國紅十字系統首屆眾籌扶貧大賽應運而生。選擇“眾籌”的原因,既在於借助網際網路方式連結城市和鄉村,也因其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等特徵而更適合扶貧對象。

2019年,在舉辦第二屆全國紅十字系統眾籌扶貧大賽的基礎上,將其升級為“公益廚房”——以“廚房”場景打造沉浸式消費體驗,涵蓋線上“眾籌、直播、平臺優選”、線下“市集、專項扶持”等多種模式。

“農村貧困戶脫貧的核心是增收,增收的關鍵是銷售。”廖玲説。無論是眾籌扶貧大賽還是“公益廚房”,其目的正是變“輸血”為“造血”,以産業興農,培養一批鄉村脫貧帶頭人。

中國紅基會方面稱,“公益廚房”,是以“廚房”場景打造沉浸式消費體驗,涵蓋線上“眾籌、直播、平臺優選”、線下“市集、專項扶持”等多種模式。中國紅基會供圖

今年特色,引入“公益直播帶貨形式”

“鄂”就開吃、“蜀”你好吃、“贛”勁十足、“瓊”追不捨……這些嵌入省份簡稱的2020年“公益廚房”專場活動背後,有適宜佐餐的荊州特産豌豆醬、營養豐富的馬湖莼菜、一枝一葉的井岡翠綠、海南特産淡曬金鯧魚等産品。對民眾來説,“消費即扶貧,購買即公益”。

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孫碩鵬指出,2020年“公益廚房”消費扶貧活動是全國紅十字系統堅決貫徹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聚焦助農脫貧,為農特帶貨,以産業興農,培養一批鄉村脫貧帶頭人,共同助推地方好物“走出去”。

今年“公益廚房”創新引入公益直播帶貨形式,精準幫助貧困民眾脫貧致富,增加經濟收入。其中,紅十字眾籌扶貧公益形象大使、演員楊童舒與主播一同為扶貧助農“紅品”直播帶貨,線上觀看人數達27.7萬,獲6.7萬次點讚互動。

第7個“國家扶貧日”之際,中國紅基會聯合媒體探訪貴州省麻江縣和山西吉縣,分別介紹推廣當地特色支柱産業——藍莓和蘋果。廖玲稱,通過眾籌扶貧的形態,可以讓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産品,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迅速傳播出去,更重要的是連接到更多的人,最終達成“人人成為公益的‘料理師’”。

未來規劃:從精準扶貧轉向鄉村振興

從黑土地的“種下稻子數鴨子”,到戈壁灘的殘障農民種金瓜;從紅土地的“臍橙希望”,到丘陵地區的“山楂喜事”,大賽和“公益廚房”孵化出的“紅品”經受了市場考驗,亦涌現出無數脫貧致富新力量。

“來自沂蒙山區的番薯棒”項目在第二屆大賽上獲得“紅品”稱號。團隊帶頭人侯健説,産品原材料全部採用沂蒙山丘陵地帶的優質紅薯。當地種植紅薯的多為留守老人,他們就以“一條龍式”服務為農戶提供支援,在保證番薯棒原材料品質的同時,也實際提高農民收入。僅在崮山後村就為當地32戶農民每人平均增收1500余元。

中國紅基會注意到,貧困是一個相對概念,減貧是一項長期行動。在貧困縣脫貧摘帽後,減貧將由精準扶貧轉向鄉村振興。

廖玲透露,公益廚房項目正逐步發展成為“可持續、常態化、人人可及”的創新網際網路消費扶貧公益項目。未來還將有更多優選原産地直供的低價好物及文創好禮,展現在廣大消費者的視野中。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