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子15年鳥島情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20 責任編輯:楚丹 |
清華大學鳥島支隊隊員在鳥島拍到的鳥類。本文圖片由張書豪供圖 2020年清華大學鳥島支隊隊員。 清華大學鳥島支隊隊員在鳥島拍到的鳥類。 鳥島,坐落于青海湖的西北隅,因島上棲息數十萬計的候鳥而得名。 在距離鳥島很遠的地方,人們就可以聽到音色各異的鳥語,嘰嘰喳喳,熱鬧非凡。登上島,就可以看見在天空與湖水之間各種鳥類盡情嬉戲。15年來,有一群來自清華大學的少年,每年夏天都會來到這裡,與鳥島的小動物們來一場對話。 每年夏天,這些來自不同院係的清華學子組成“鳥島實踐支隊”,赴青海進行生態、人文等方面的調研,同時加入普氏原羚組、水鳥監測組、遙感組等綜合調查小組,與管理局、中科院及其他高校的專業人員共同進行綜合調查,不僅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也用一顆顆學子之心傳播著鳥島的科普之音。 一場與生命的邂逅 張書豪是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的大二學生,也是2020年鳥島支隊的隊長。 2020年上半年,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雲之下。為了保證隊員的生命健康,支隊行程一改再改,甚至兩次面臨取消的危機。 “我們一度以為去不成了,直到7月中旬,才終於成立了15人的支隊。我們的支隊成員分別來自大一、大二、大三,隊員學科背景豐富,不僅有我們學院的,還有美術學院、經管學院、精密儀器係等。大家都因為愛好聚在一起。”張書豪説。 漫長的等待不曾消減大家的熱情,反而讓期待更飽滿、渴望更強烈。隊員們經過疫情防控專場培訓、支隊成員健康狀況監測、出發地及接收地疫情狀況評估等多項安全保障後,終於在國內疫情形勢向好的8月初出發。經歷了近半學期的前期準備,臨行前,支隊已經組織了多次會議商討行程、分配任務,並且實施了部分宣傳任務。 生態調研一直是鳥島支隊的工作重點,本次實踐中支隊成員決定兵分兩路,張書豪與其中兩名同學加入普氏原羚調查組,同管理局工作人員及青海師範大學的學生們一起完成每日監測的數據匯總與總結報告、學習普氏原羚監測方法。 3個隊員分工記錄下經緯度、數量、雌雄、幼體、圍欄高度以及周圍家畜等資訊。時而是越野車賓士在顛簸的草原,時而是步行跨過鐵絲圍欄、走過溝壑與山丘。快爾瑪、生格鄉兩條樣線,造訪每一個固定的坐標點,透過望遠鏡的圓形視野,與數百隻普氏原羚遠遠相遇。 “最令人激動的,莫過於有兩隻原羚從山坡上朝著我們的方向飛奔而下,在一行人面前跨越公路到另一邊的草原,最近時相距不過兩米遠。近距離接觸帶來的視覺震撼,遠超望遠鏡細細尋覓找到的微小身影。”張書豪説。 支隊成員、精密儀器係2018級本科生謝卓凝在行程筆記中寫道:“奔跑的速度之快、姿態之靈動,轉換方向之矯捷敏健,此時鮮活地呈現在眼前,讓人無暇去細細品味,那一剎那,只屬於對自然生命力的嘆為觀止。” 此外,其餘隊員則登上鳥島,開展鳥類行為日節律的研究。他們以已有的斑頭雁行為日節律研究為依據,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了普通鸕鶿與斑頭雁的行為日節律觀察計劃。隊員們以布哈河中鸕鶿與棕頭鷗的棲息地進行連續定點觀察,並完成了《青海湖鳥島景區外周棕頭鷗和普通鸕鶿行為時間分配和日節律研究》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青海湖鳥類行為節律研究的空缺。 “有些地方,或許一輩子只能去一次。但去過一次,就如同走過千萬次。我仍然記得氣墊船衝上鸕鶿島的那一刻,海水的藍,甘青韭的紫,連同整個小山坡的綠色,勾描出了我對鳥島的全部想像。”支隊成員、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林希穎一直難忘鳥島獨一無二的風景,和那些同學一起度過的時光。 與生靈共舞,與自然共存 生態保護不只是面向自然的保護,其根本目的在於尋找人類活動與自然保護的和諧統一。青海湖本地人口多為以藏族居民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居民。在當地的民族文化中自然孕育著對於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的熱愛,也讓支隊同學們深受觸動。 “在訪談中,我從保護局的工作人員那裏得知,參與鳥島保護的不僅有科研工作者,還有許多當地藏民。他們全憑志願,沒有任何酬勞地做這件事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協管員’。”支隊成員、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吳坤強説。 為了解當地居民對於生態保護的獨特看法與對生態保護政策的認識,支隊隊員們在鳥島附近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進行了走訪。在對30多位居民的採訪中,他們了解了餐廳與賓館受到遊客客流量減小的影響、小學老師多年教學工作的體會、派出所民警進行普法宣傳的心得、石乃亥鄉醫院院長耕耘實踐建設醫院的自豪,匯總為《石乃亥鄉人文訪談錄》。 在思考與行動中,支隊隊員們發現,每一代守鳥人都在默默守護青海湖與鳥島。 張書豪表示:“一位工作人員説,從小生活在此地,無論是對於自然還是對於這些生靈,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粹的熱愛和保護意願,這或許也跟他們所信仰的有關——萬物有靈。無論是插遍了經幡的山,還是周身繪滿細緻精美紋路的白色佛塔,形色各異的石頭,碧玉一般的湖水,都擁有各自的呼吸和命運。” 一天中午,由於距離吃飯場所太遠,張書豪和調查組成員在普氏原羚活動的草原上吃了一些隨身攜帶的簡餐,旁邊一位當地牧民眼睛一直直勾勾地看著他們,這讓張書豪既困惑又緊張。 “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後來我們組長告訴我,當地牧民有很強的生態保護意識,外人進來,他們會看我們有什麼破壞環境的行為。可以説,青海的生態保護不止依靠管理局,當地居民也有很強保護意識。”張書豪説,後來,組長專門和那位牧民解釋他們的來意,並保證不會亂丟垃圾,這位牧民才放心地離開。 15年的堅守 近2000公里的距離,隔不開少年們與青海湖的羈絆。 2006年,清華大學生物系(現生命科學學院)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鳥島暑期社會實踐基地”。多年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始終保持著密切合作關係。 而在這15年中,鳥島也在經歷著一段曲折的歷史。 據了解,由於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青海湖每年都吸引數以十萬計的候鳥前來繁衍生息。五六月的時候,島上能有30多種鳥,最多的時候達到16萬多只,景象十分壯觀。然而,這裡曾經因為人為的撿拾鳥蛋行為,導致了鳥類數量大幅下降,最少的時候,鳥類數量只剩下200多只。 為了保護鳥島的自然環境,拯救這樣一個鳥類的天堂,2017年起,青海湖景區為減少旅遊活動對於青海湖生態環境的影響,關停了青海湖鳥島景區,並停止一切旅遊經營活動。2018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島景區和沙島景區在旅遊旺季繼續停止對外營業。如今,每年光顧鳥島的候鳥數量基本穩定在5萬隻左右。 而這些清華的年輕學子,也用自己的堅持和積累,推動著鳥島的科普工作,提高人們對於生態保護的意識。 支隊在科研、宣傳等多方面成果頗豐。科研方面,鳥島支隊成員在管理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編制了《青海湖實地觀測與研究》《青海湖水鳥遷徙研究》等白皮書,撰寫《斑頭雁繁殖行為研究》等論文,採集製作千余份動植物標本、萬餘份數字化標本。宣傳和文創方面,“鳥島與少年”公眾號發表科普性文章百餘篇。今年,支隊還在B站上投稿視頻,為了更好地宣傳鳥類以及植被科普,還製作便於攜帶的宣傳冊《青海湖水鳥70種》,贈予當地居民及遊客。 15年來,鳥島支隊的同學們見證了青海湖日漸美麗的蛻變,見證了當地淳樸多情的風俗文化,也見證了政府、管理部門和當地人民為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作出的努力。從設立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力排眾議取消鳥島對外開放、強化科技監控體系,再到現今“國家公園”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在同學們看來,不同時代,變的是政策與方法,不變的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初心。 “這樣的社會實踐讓我感觸很多。一開始,我是因為很喜歡小動物才參與進來,而從鳥島回來以後,我恨不得每個月都去一次青海,去了解更多有關青海湖的知識,我也希望在學校裏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在生態學方面繼續深入研究。”張書豪説。(葉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