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從眾籌大賽到“公益廚房”:紅十字創新扶貧模式 助力鄉村振興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16  責任編輯:楚丹

把握時代脈搏,探索“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新模式,讓貧困戶有尊嚴地脫貧、可持續地增收,一直以來是紅十字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總結前者經驗,公益廚房項目以網際網路+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應運而生,通過眾籌扶貧的形態,讓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産品,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迅速傳播出去,讓人人為公益的“料理師”。

“公益廚房”在第八屆中國慈展會榮獲“最佳互動”“最具創意”兩項大獎

6年探索“扶貧密碼”踐行脫貧攻堅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國已經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累計減貧9300多萬人。到2020年2月底,全國貧困縣從832個減少至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而因貧困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減貧是一項長期行動。在貧困縣脫貧摘帽後,減貧將由精準扶貧轉向鄉村振興。

如何既做好扶貧脫貧工作,又能讓貧困戶有尊嚴地脫貧、可持續地增收,一直以來是中國紅十字會在扶貧之路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以下簡稱為“中國紅基會”)在國家電商扶貧政策大背景下,把握時代脈搏,倡導“消費即公益、購買即扶貧”的理念,通過電商平臺眾籌,助推貧困地區銷售農産品,精準對接和幫扶貧困戶增加收入。成功探索出“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新模式,形成“脫貧帶頭人+貧困農戶+特色農産品+眾籌”的脫貧鏈條。

自2015年起,中國紅基會便開始自主實施的生計扶貧項目,以社區(村)為單位,給貧困地區提供一筆生計發展基金,通過脫貧帶頭人帶動貧困戶發展當地特色産業增加收入,受益約30萬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紅基會發現給受益人提供了資金支援和技術培訓,且貧困戶也有意願通過勞動增收,但如果産品銷售不出去,勞動成果依然面臨著可能無法轉化為收入的困境。因此,從2017年起開始嘗試打通扶貧助農與市場對接的最後一環節。通過網際網路助銷助農産品。

2017年,全國紅十字系統首屆眾籌扶貧大賽由中國紅十字總會主辦,中國紅基會聯合愛心企業聯合承辦,這是全國紅十字系統助力國家精準扶貧參與脫貧攻堅的一次實際行動。2019年,隨著第二屆全國紅十字系統眾籌扶貧大賽的成功舉辦,同年9月扶貧大賽正式升級為“公益廚房”,並列為重點項目,轉型為常態化運營,有效解決脫貧不脫鉤的殊勝良策。在全國紅十字系統眾籌扶貧大賽“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模式的基礎上,“公益廚房”消費扶貧活動以“廚房”場景打造沉浸式消費體驗,涵蓋線上“眾籌、直播、平臺優選”、線下“市集、專項扶持”等多種模式。

打造扶貧農産品TOP榜名人直播助陣

通過兩屆紅十字眾籌扶貧大賽和2020年“公益廚房”的實踐,紅十字扶貧工作覆蓋了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217個貧困縣,幫助了651個脫貧團隊,精準受益3.6萬戶10.8萬人,助銷金額3700多萬,動員2200萬人次參與支援。目前公益廚房項目正逐步發展成為“可持續、常態化、人人可及的”創新網際網路消費扶貧公益項目。

項目中展示的農産品將由各省紅十字系統按標準進行推選,所有農品在京東平臺上線進行眾籌,京東APP上搜索“公益廚房”,即可進入“公益廚房”專題頁面,購買支援扶貧助農産品。紅品是由具有公益情懷的優秀脫貧帶頭人帶領勤勞脫貧意願的困戶,獲得市場認可的優質農特産品。

“公益廚房”項目常態化脫貧不脫鉤

從扶貧大賽到公益廚房消費扶貧活動,涌現出多個優秀的脫貧帶頭人,優質農産品,搭建了有效率的共用公益平臺與通路,探索了科學幫扶新模式。聚焦助農脫貧,為農特帶貨,以産業興農,公益廚房正在努力培養一批鄉村脫貧帶頭人,共同助推地方好物“走出去”。

“公益廚房”項目的正式啟動,代表著中國紅十字會眾籌扶貧方式更加常態化。正如網際網路資訊化領域專家、阿裏研究院高級顧問梁春曉所説,面對向資訊時代的轉型,我們面臨的問題不僅是生産什麼、提供什麼、服務什麼,更重要的是以什麼方式來生産、提供和服務。通過眾籌扶貧的形態,可以讓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産品,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迅速傳播出去,更重要的是連接到更多的人。最終達成“人人成為公益的‘吃貨’、公益的‘料理師’”。項目秉承“消費即扶貧·購買即公益”理念,未來將會有更多優選原産地直供的低價好物及文創好禮,展現在廣大消費者的視野中。從而真正做到提升區域經濟,變“輸血”為“造血”,以産業興農,助力鄉村振興。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