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脫貧攻堅紀實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13 責任編輯:楚丹 |
新華社拉薩10月12日電 題:西藏昌都脫貧攻堅紀實 新華社記者韓曦樂、格桑邊覺、格桑朗傑 70年前昌都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西藏解放的基礎,讓百萬農奴看到了自由的曙光;70年後,雪域高原上正在期待著另一場戰役的凱歌。 這場戰役,是脫貧攻堅。 作為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西藏是這場戰役的主戰場之一。 地處藏東的昌都,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在不足西藏十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著自治區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 主戰場裏,“攻下”昌都尤為艱難。 2016年以來,昌都市深入貫徹精準扶貧理念,切實結合西藏特點,盡銳出戰、克服萬難,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單”。 搬遷!迎來新家園 2018年搬來新家之前,43歲的布貢住在離八宿縣城400多公里的擁巴鄉娜帕村,那是怒江峽谷半山上的一個小村莊。他説,那時從老家的窗戶望出去,“只有地和山”。 八宿縣境內的怒江流域,屬典型的幹熱河谷,土地貧瘠。“我家7口人,有5畝地,青稞年産量只有600多斤,根本不夠吃,每年要花5000多元買糧食。”布貢説。 布貢一家居住的乃然安置點,是八宿縣規劃建設的1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位於冷曲河畔。這裡新建了12棟6層公寓樓,在布貢75平方米的新房裏,水電氣配置齊全。政府安排了生態崗位,按政策還有草補、糧補等,加上在縣城打工的收入,布貢一家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2016年以來,昌都市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68個,佔自治區總數的28%,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10萬人。 317國道邊的丁青縣尺牘鎮易地搬遷點裏,住著以前深居大山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016人。 強珍一家6口,搬進了150平方米的藏式兩層小樓。除了齊全的水、電、路、網,搬遷點還建有另一項配套設施——一座投資500萬元的農畜産品物流中心,包括農貿市場和一家品牌超市。 作為易地搬遷配套産業,中心優先考慮服務搬遷戶。強珍在農貿市場裏租下一個10余平方米的攤位,做起糧油生意,年收入達到4萬元,相比搬遷前翻了兩番。 轉型!換了新身份 “現在我每個月能拿到2500元的穩定工資和分紅,家庭年收入翻了一番。”2018年,類烏齊縣濱達鄉央宗牦牛育肥基地投入生産,並就地招聘了7位牧民作為産業工人,28歲的向巴饒丁成為其中一員。 從此,當地農牧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牦牛、草場入股,成為育肥基地的“股東”,享受土地租金和利潤分紅。 21歲的阿夏家裏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幾年前,全家都在為他的工作發愁。 位於貢覺縣莫洛鎮的阿旺綿羊繁育基地給阿夏帶來轉機。基地引入先進養殖技術,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推動綿羊養殖向專業化、産業化轉變。 這位勤快能幹的小夥子在基地入職後,被送到天津學習養殖技術,成長為養殖場的骨幹,月工資達到7500元。 如今,昌都市農牧業産業化率接近五成,越來越多農牧民轉向職業化,有了更穩定的收入。截至2020年8月,昌都市累計開工産業扶貧項目848個,完工720個,帶動1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奮鬥!拼出新生活 318國道邊的八宿縣白瑪鎮珠巴村,31歲的其美拉姆開了家農家樂,院子裏綠草如茵,音樂餐吧、帳篷、兒童遊樂設施等錯落有致。 過去,其美拉姆家境貧寒,由於父親患上白內障,弟弟妹妹正在上學,身為老大的她放棄讀書的機會,和母親一起扛起了家庭的重擔。 “當時媽媽在家裏種菜、釀青稞酒,我拿到縣裏去賣。”每天天不亮,其美拉姆就得背負60斤的酒,從家裏出發。“到縣城4公里路,要走1小時左右。”其美拉姆説。 其美拉姆一直在尋求改變。2003年,她到拉薩參加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回到家鄉後,把蔬菜生意做得風風火火。如今,在其美拉姆的示範帶動下,珠巴村蔬菜大棚種植戶達到10多戶。 2019年,她投資60萬元,在自家種植大棚蔬菜的基礎上,建起了農家樂,每逢節假日,一天能接待遊客上百人。 芒康縣的昂旺鄧吉被人稱作“青稞王子”,是擁有42萬粉絲的“網紅”。 年少時,他跟著長輩下地種青稞。那時候,即便起早貪黑下地幹活,日子依舊過得拮據。 為了擺脫困境,16歲的昂旺鄧吉外出打工,積累了一定資金。2008年,他註冊成立公司,從事青稞加工。 青稞是粗糧,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昂旺鄧吉希望挖掘出更多的産品形態,提高青稞的附加值,讓青稞走出高原。 他開始頻繁前往內地,學習食品加工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隨後研發出青稞餅乾、青稞奶茶等創新産品。 2018年,昂旺鄧吉開始在抖音上推廣産品,宣傳家鄉。如今,公司年營業額達到800萬元,産品遠銷天津、黑龍江等地。 5年來,昌都市落實發展特色産業、突出易地搬遷、強化“智志雙扶”等脫貧舉措,提升農牧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2019年,昌都市貧困群眾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9432.35元。如今,11個縣(區)全部脫貧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