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學西送” 山裏娃享受優質教育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10-09 責任編輯:楚丹 |
施水明老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 9月24日下午四點二十,隨著上課鈴聲響起,麻江縣第二中學九(6)班教室裏,施水明任課的又一堂有趣的化學課開始了。 老師提問,學生討論;學生回答,老師講解。在同學們的交流聲和老師的互動聲中,45分鐘課堂時間不知不覺一晃而過。 今年2月22日,正是疫情防控嚴峻之時,55歲的施水明加入東西部扶貧幫扶隊伍,並受杭州濱江區教育局委派到麻江縣第二中學挂職副校長。根據安排,施水明將在這裡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 於是,麻江縣第二中學九(6)班的同學們有了新的化學老師。 “施老師教我們化學課,教學方式很獨特,晦澀難懂的問題,總能化繁為易地講解給我們聽,同學們都能聽得懂,大家都很喜歡聽施老師的課。”九年級(6)班學生舒臣磊説。 有效的課堂教學,來自施水明對教學方案的反覆斟酌與修改。 一沓紙片、一個PPT、一份教案本,是施水明上課必備的三樣東西。 “紙片是A4紙裁好的小塊,互動的時候方便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方式寫在上面,檢測大家的理解程度;PPT是課堂的輔助,讓知識點更加直觀生動;而重點是備課本。”施水明説。 記者隨手翻開施水明備課本中的一頁,雙色字跡寫滿整頁,紅筆標易錯點,黑筆是教學方法。除了知識要點,備課本上還有學生試卷的錯誤原因分析。 “來麻江之前,我還自信滿滿,真正站到麻江的講臺上後,我覺得挑戰還是挺大的。”施水明有30多年老教齡,在杭州濱江區西興中學任教,他説,“杭州老師更注重學生自我能力的發展,課堂上更多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質疑的能力。而我在麻江二中上課,發現多是以老師課堂講課為主,然後帶動學生學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課程安排上,杭州把初中理科統一為科學課,不再單獨設物理、化學之類的課程。麻江還是傳統課程,我需要從頭熟悉課程並備課。杭州的學生因為條件允許,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多,上課就會容易很多;麻江學生沒有這個條件,上課時説的就要多一點,教案就要足夠精準。” 面對這些難題,短暫熟悉3天后,施水明開始工作,並頻繁與第二中學執教老師討論上課要點,私下查閱資料整理。一段時間後,施水明的辦公桌上多出一摞教案本。 接著,施水明組織學校教師啟動了該校早有計劃卻一直沒有實施的“導學案計劃”,集中學校老師統一備課。導學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而編制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的學習活動方案。 “這有利於收集、整合、討論大家的備課本,吸取每一位老師的長處,讓缺少經驗的老師借鑒,有所錯誤的老師改正,最後整理出較為科學的備課本。”施水明説。 為了彌補學校實驗室器材的不足,施水明又著手多方協調,再加上自費一部分,建起一個全新的實驗室。 “休息時,我會帶領學生在裏面做實驗,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施水明説。 “施水明老師來的時間不長,他帶來的先進教學理念,讓學校整個教學氛圍煥然一新。”麻江第二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潘星宇如此評價。 施水明只是近年來東部城市對我省教育幫扶的一個代表。 近幾年,貴州省教育系統牢牢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圍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借助東部幫扶城市的優質資源,探索實施“組團式”幫扶模式提升辦學水準,取得了豐碩成果。 據統計,2019年,我省現有21所高校與省外的35所高校開展了對口幫扶;全省43所高職學校和183所中職學校,已開展學校對接幫扶的有83所,開展校企合作的有64所;義務教育學生目前有3932所和東部幫扶的城市學校建立了結對關係。一系列幫扶“組合拳”,讓越來越多的山裏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記者 余光燕 何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