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噸糧田”今昔變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30  責任編輯:楚丹

甘肅省臨澤縣平川鎮高維福家的冬桃還有一個月就成熟了。果子沉甸甸地挂在枝頭,正慢慢變紅。高維福説,採摘時一畝地10個人都忙不過來。

與市場打了20多年交道的高維福深諳“錯峰上市”之道。冬桃採摘後不急著銷售,先放在冷庫儲存,等到元旦前後再賣到南方去。

一畝地能産多少冬桃?高維福擺手説:“今年能産5噸左右,這不算多,這片地過去都是有名的‘噸糧田’!”

高維福的家鄉在河西走廊上的甘肅省張掖市,這裡是甘肅的“米糧川”。臨澤縣曾獲全國一熟制地區糧食單産冠軍縣稱號。那時,依靠“帶田”的種植模式,當地曾出現畝産1噸的“噸糧田”。

“種地的時候一行小麥、一行玉米,看起來像一條條帶子一樣,群眾都叫‘帶田’。”臨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自勤告訴記者,“帶田”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熱水土資源。一畝地裏,小麥和玉米的産量相加能達到1000公斤,因而被稱為“噸糧田”。

“我家雖然只有5畝耕地,但小麥套種玉米,每年産糧四五千公斤,糧食吃不完。”高維福回憶説。“噸糧田”的出現,讓糧食産量猛增。當時,張掖以佔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糧,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

但“噸糧田”的高産是以高耗水為代價的。高維福回憶,當時一畝地一年要澆10次水,畝耗水最高達到800立方米。而河西地區資源性缺水,水資源短缺與超載利用並存。

“噸糧田”因水而興,也因水而變。2000年,國家啟動了黑河水量統一調度工作。澤被張掖等地的黑河開始向下游分水。分水方案要求,中游張掖等地區縮減生産用水,為下游居延海補給生態用水。此後,耗水量大的“噸糧田”為生態讓路,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分水也倒逼臨澤以水定産,探索佈局新的節水産業。憑藉獨特的光熱優勢,玉米制種逐漸成為“噸糧田”上的新産業。那段時間,高維福家的5畝地都種著制種玉米。與“帶田”的種植方式相比,制種玉米一年少澆2次水,又錯開了四五月份的“卡脖子旱”,節水優勢明顯。

臨澤縣還依託縣種子公司,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全縣玉米制種面積擴大到近25萬畝,被原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産基地,全國10粒玉米種子中,就有1粒來自臨澤。

除了選擇更節水的産業,臨澤還在節水技術上下功夫,滴灌、噴灌等技術逐漸推廣開來,提高了用水效率。

高維福的冬桃地裏,薄膜下布著黑色的滴灌管,用水更少,澆水也更省心。截至2019年年底,全縣地膜覆蓋面積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九成以上,不少耕地用上了膜下滴灌、噴灌、微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

近年來,制種玉米增收空間變小,臨澤縣又在産業結構調整上想起了辦法。高維福流轉土地330畝,在曾經的“噸糧田”上辦起了種植合作社,之前種植西藍花,2018年開始改種冬桃,品種靈活調整,隨行就市。當地也在穩定制種基地的同時,推動形成以蔬菜、草畜、林果、食用菌産業等為補充的新格局。

一畝“噸糧田”,半部農作史。臨澤縣委書記張學勇説,鄉村振興首要是産業興旺,農民收入增加。如今産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技術持續更新,正是既保糧食安全,又保農民增收;既算經濟賬,也算好生態賬。(新華社記者王博、何問)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