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關注民生>
雲南怒江:10萬人搬出“千腳樓”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29  責任編輯:楚丹

走進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新縣城,只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很多住宅樓的側面都貼著一個動物標誌,有的是牛,有的是羊,還有猴子、刺猬、孔雀……

近幾年,蘭坪縣有數萬名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易地搬遷到新縣城,其中有不少人都不識漢字,不知道自己住的是哪棟樓。搬遷安置的永安、永昌、永祥、永泰、永興5個社區,就給每棟樓都貼上不一樣的動物標誌,以便群眾辨認。

“沒貼這個之前,還鬧過不少笑話,敲錯門、走錯路的都有。”蘭坪縣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臨時黨工委書記和松春還記得,前兩年,這5個社區的社區工作人員最常做的事就是到府教老百姓怎麼操作電視機、怎麼用充電器。

這是易地扶貧搬遷中的一個縮影。截至2019年年底,雲南省已搬遷入住86.64萬人,是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把老百姓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搬出來,既是個“愚公移山”的大工程,也是個考驗耐心的細緻活。

十萬人搬出“千腳樓”,住進電梯房

和英梅的記憶,幾乎是突然變得明亮的。

這個傈僳族小姑娘的老家位於蘭坪縣兔峨鄉的大山裏,這裡是瀾滄江的峽谷地區,山高谷深路難行。要去上學,她得先走上三四個小時的山路。和英梅從小就住在傳統的木楞房裏,房子中間的火塘會把屋子熏黑,即使白天也晦暗如夜。

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和英梅一家搬到蘭坪縣城的安置社區生活。一家五口人住進了新房子,四室一廳,寬敞明亮,走上20多分鐘就到了學校。“搬下來以後,孩子讀書很方便,老人看病也很近了。”和英梅的媽媽和秀花説,以前家裏有人生病,先要找村民幫忙抬出大山,但到了城裏,這些都不是問題了。

在蘭坪縣所屬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過去許多貧困群眾都住在高山峻嶺、峽谷縫隙,住房大多是“竹籬為墻、柴扉為門、茅草為頂、透風漏雨”的“千腳房”。怒江州所轄4個縣(市)均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滇西邊境山區片區縣,全州255個行政村中有249個是貧困村,其中大多數都是深度貧困村,貧困人口26.78萬。

挪窮窩才能斷窮根,搬遷是怒江脫貧的“頭號工程”。目前,怒江州共建設6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10萬人搬出大山。據和松春介紹,僅蘭坪縣的5個搬遷安置社區就安置了3萬多人。

從“千腳樓”搬進電梯房,和秀花覺得天地都寬廣了。兩年前第一次到縣城看新房子時,她坐上電梯還會頭暈。如今,她已經逐漸融入縣城的生活,每天都能看到縣城的新變化:社區旁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學校,幼兒園也正在裝修;社區的兒童之家總是圍滿了歡樂的孩子和慈祥的老人;同樣從大山深處搬來的居民盤下店舖,或者擺起小吃攤,等著夜色和生意降臨。

剛搬來時,和秀花最擔心的是沒地方烤火。蘭坪的冬天很冷,最冷時有零下十幾攝氏度。了解到搬遷戶的擔心,安置社區又協調資金,給他們在新房子裏建起了烤火房。在搬遷社區,何秀花感到了熟悉的溫暖。

樓下有車間,眼前有希望

舊房換新房,孩子有學上,老人生病能照顧,這些麻煩事兒都解決了。和秀花眼前的煩惱只剩下一個——工作。

原來住在山上,她家養了三十多頭羊、十多頭牛,一年下來收入也有一兩萬元。搬家以後,牛羊全賣了,因為文化水準一般,又要照顧老人和孩子,眼下她在縣城沒有固定工作,只能在工地上打打零工。

對這個問題,和松春顯得更著急。作為蘭坪縣異地扶貧搬遷工作的負責人,他掰著手指頭算起了任務:縣城這5個安置社區,總共有勞動力1.7萬人,已經引導近1萬人外出務工,縣裏有生態護林員、環衛工、社區巡邏員等5000多個公益性崗位,社區裏的100多個商鋪和200多個路邊攤也能解決一部分,社區周邊建起的8個扶貧車間可以帶動1000多人就近就業……

去年12月,總部位於廣東的蘭會鞋業在蘭坪縣設立扶貧車間,帶來了大約300個工作崗位。今年6月,搬遷居民楊秋菊就去這個家門口的車間上班了。因為學得快,沒過多久她就在鞋廠當上了班組長,每月收入能有2400元。在車間上班的間隙,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能照顧到老人和小孩,自己又有一份工作,每個月又能按時拿到薪水,真的非常感恩。”

聽到搬遷居民的反饋,蘭坪縣永昌社區的90後居委會主任羊雲昭盟覺得,付出再多汗水也值了。2018年,這個學法律的大學生從省城昆明辭職回家,加入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安置工作。怎麼引導和幫助搬遷群眾就業,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讓他頭疼的是,有個別搬遷的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在他負責的社區,有一個26歲的小夥子,文化水準不高,人雖然搬出了大山,思想卻沒有,經常喝酒把自己灌醉,還時不時地問羊雲昭盟:“現在我搬下來了,你們啥時候給我找個媳婦?”羊雲昭盟總會被他弄得哭笑不得,只好用激將法勸説這個同齡人:“你不出去咋找得到媳婦嘛。”

在不斷的勸説下,今年5月,這個小夥子終於跟著老鄉去了廣東珠海打工。才去了一個月不到,他就給羊雲昭盟回了電話:在這裡每個月工資有5500元,還包吃包住,我不回來了;上班的那幾天也不敢喝酒了,不然會被廠裏開除。

搬出大山,貧困群眾也在用雙手創造著自己的幸福。在福貢縣匹河鄉沙瓦村指揮田集中安置點,搬遷居民陳小芳正在社區裏的扶貧車間裏操作刺繡機。這裡生産的民族刺繡、背包被銷往昆明、重慶等地,能給他們帶來每月20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

收入和支出是操持家務的陳小芳最擔心的問題。現在,不光陳小芳自己可以就近上班,她的丈夫每月也能拿到800元的生態護林員工資,閒時還能打零工貼補家用。而在安置社區周圍建起的“微菜園”,也解決了“吃菜難”的擔心。

如今,陳小芳下樓就能上班,上樓就能照顧家裏,送孩子上學,坐三輪車5分鐘就能到學校。她説,以前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曾經打工的昆明,現在搬出了大山,希望以後能去更多更遠的地方看一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林張文淩見習記者母建鑫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