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關注民生>
廣西貧困縣:老百姓“抬腳就能看上病”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29  責任編輯:楚丹

9月20日,大化瑤族自治縣尤齊村村醫韋曉雲正在給村民做檢查。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趙麗梅/攝

今年5月10日(農曆4月18日),救護車第一次開進了廣西百色昂屯村達兵新村。這意味著,病重的人每次都要通過“人力擔架組”抬出大山去看病將成為歷史。

一直以來,永樂村58歲的李線紅不到病得走不了路是不會往醫院去的,現在,她生病就往醫院跑。去年,有一次她在醫院住了七八天,沒交押金,醫生跟她説:“看好了病,再交錢。”出院時,2000多元的醫藥費報銷後只交了200多元。

達兵新村和永樂村看病方式的改變,是廣西貧困縣健康扶貧的縮影。它們所在的那坡縣作為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是中國最後52個未摘帽的貧困縣之一。

類似的標誌性變化,在廣西的8個未摘帽貧困縣還有很多。在這裡,看得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衛生院高樓,一排排迭代升級的高精尖醫療設備;看不見的是那些看不起病的村民重獲健康的希望,以及一些村民正在或者已經填上因病致貧的“大窟窿”。

對落後醫療條件的“攻城拔寨”

從前,廣西貧困縣的醫療條件窘迫得難以想像,對落後醫療硬體的“攻城拔寨”是一場“硬仗”。

在上世紀70年代,2000多名天津醫護來廣西支援。那時,一匹馬馱著藥箱和醫療器械下鄉給村民看病,誕生了“馬馱醫院”;十幾個手電筒綁在一起就成了手術用的無影燈。

2001年,現任新州鎮衛生院醫生韋德剛初到該縣的者隘鄉衛生院工作時,看病除了借助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老三件”之外,並沒奢望過其他器械。

有一天,一位年輕人將其母親固定在椅子上抬到了衛生院。檢查後,韋德剛診斷出老人有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看著自己的“老三件”和沒什麼治療設備的診室,他告訴家屬:“這裡治不了,趕緊到縣醫院去。”

“家裏沒錢,只能在這裡看了。”家屬這樣跟韋德剛説,韋德剛一時也想不出別的辦法。那一刻,他覺得,“一定要讓鄉村的醫療條件變好一點。”

近年來,廣西在健康扶貧方面進行了“硬核”投入,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都換了新貌。

9月17日,一輛救護車停在了在新州鎮衛生院門口。去年,該衛生院也從原來的危房變成了一座嶄新的白樓。記者走訪發現,當前,廣西多個貧困村的衛生室都進行了分科,有了專門的觀察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等。鄉鎮衛生院也有了化驗室、B超室、放射室等。

“以前看病都是往外跑。”不久前,作為隆林各族自治縣鶴城新區的一位“新市民”,80後女孩熊萍腳了崴,就到距離小區幾百米的新州鎮衛生院就診,醫藥費一共花了100多元,報銷後她只交了40多元。

從前,熊萍的家人病得特別嚴重的時候,偶爾也會找巫醫求神請祖,加上用些草藥。熊萍現在回頭看,“那時就是病急亂投醫,再也不信了,現在相信科學。”

衛生室開到了家門前

“窩在窮山上,住著土坯房。發展缺手段,兩眼無光芒。”這是達兵屯貧困群眾搬遷前的真實寫照,該屯的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92.6%,行路難、用水難、用電難是這裡的常態。然而,更難的是看病。

早前,村民們甚至不敢生病。46歲的村民盤進生説,一生病就要翻幾個山頭,才能到公路坐上去往鄉衛生院的車。村裏的老人病重時,就由4人組成一個“擔架隊”,把病人抬出大山,再臨時找車,但車也不好找。

去年10月,盤進生一家和屯裏的另外33戶人家從山頭搬到了山下的達兵新村,住上了新房子,路通到了家門前。

盤進生記得很清楚,今年農曆4月18日,有位村民騎摩托車出了車禍。當時,目睹了這一幕的村民盤成昆立即給昂屯村黨支部書記趙廷兵打電話求助。外出辦事時,趙廷兵正好看到鄉衛生院的人在附近走村入戶,便立刻打了急救電話,半個小時左右,救護車就趕來了,拉著傷員去縣醫院救治。

這是救護車第一次進到村裏。趙廷兵説,這裡的人幾乎沒想過這麼快就能把傷員送出去。

在隆林各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衛生室直接開到了居民家門前,小區內的11989人下樓即可就醫。對從前居住在各個山頭的部分村民來説,“抬腳就能看上病”不再是夢。

今年4月,韋德剛由鎮衛生院派到該衛生室工作。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8點,他就在這裡等著老百姓。平常一天約有十來個人來這裡測血壓、測血糖,或來看一些常見病、慢性病。

除了日常診療,韋德剛另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健康扶貧。在他的桌子上,擺著一本建檔立卡貧困戶四種慢性病花名冊,每到一週左右,他就會給這些貧困戶打電話叫他們過來復查,隨時關注他們的健康。

韋德剛説,病人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拖到病危才去醫院,現在有個頭疼腦熱就往醫院跑,“病人一天天好起來,很有成就感。”

95後青年醫生回歸鄉鎮衛生院

患者在往鄉鎮甚至是村衛生室“回流”。之前鶴城新區一位“新市民”90後女孩小田的孩子一生病,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級別更高的醫院,趕上下雨天,可能有五六十人在排隊,一等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一天都排不上,這讓她很頭疼。前幾天,她感冒咳嗽,就到小區的衛生室開了藥,吃了兩頓就好了,才花了15元。有了這次體驗,她表示,等鄉鎮衛生院的條件更完善,會直接帶孩子這裡看。

“現在,來這裡看病的人更多了。”9月20日,大化瑤族自治縣尤齊村村醫韋曉雲表示,村衛生所原來只有一條板凳,現在有了檢查床,一間房變成了六七間,給病人做檢查方便了不少,能看的疾病種類也增加了,而且村民看病後可直接在村衛生所報銷。目前,每天有五六個人來找他,最多的一天來了20多人,那天,他從早上一直忙到天黑。

想讓村民就近看好病,好的醫生是一項重要的保障。一直以來,村醫待遇低,貧困村山高路遠,直到現在,招個好醫生都並非易事。為此,廣西一方面提升村醫的待遇;另一方面建立醫聯體和醫共體,讓基層的醫生有更多機會外出學習,讓更高水準醫生來到這裡進行幫扶。

2003年11月,韋曉雲剛回村時一個月工資才30元,如今是2001元。那時,作為一名西醫,老人認為西醫治標不治本。韋曉雲去學了中醫,平時看病都是中西醫結合,後來,村民也逐漸接受了西醫。目前,他一年還是會去河池中醫院學習兩次,一次半個月。

17年來,韋曉雲一直紮根在村裏,當老百姓健康的“守門人”。這期間,有些村醫選擇考到縣城甚至更大的城市。他説,“缺村醫”是他當初回來的理由,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外面,“我走了,他們看病太難了”。

外面的人帶來新技術,並讓這些技術在基層落地生根。那坡縣人民醫院門診部護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梁美榮表示,深圳龍崗中心醫院等會派遣醫生到那坡縣醫院進行定點幫扶,甚至在這裡長期駐紮,教他們新技術,縣醫院能做一些以前做不了的手術。另一方面,縣醫院也會定期派醫生去到鄉村,有時甚至會和外來的專家一起下鄉,幫扶和指導村衛生所的工作。有時,專家們也會進行義診,村民聽説後,早早就排起了長隊。

另外,也有新的血液不斷注入基層。據新州鎮衛生院副院長周興良介紹,目前,該院有89名衛生技術人員。幾週前,剛剛大學畢業的95後女孩小周成為新州鎮衛生院的一名醫生。她説,因為喜歡治病救人,就選擇當了醫生。“現在只想好好給老百姓看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趙麗梅李怡記者謝洋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